|
葉檀:股市為何對CPI數據無動于衷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2日 13:35 天府早報
股市與消費者一樣患上了CPI麻木癥。國家統計局昨日公布的11月CPI數據為6.9%,創下11年來新高,面對高居不下的CPI數據,股市昨日仍然處于震蕩微升之中,既不驚惶,也不激動。滬指昨日收報5175.08點,上漲13.98點。 難道久經考驗的中國A股市場已經練就了金剛不壞之身?還是銀監會主席劉明康一番“金磚四國中,中國A股本輪牛市漲幅最低”的高論讓股市穿上了盔甲?又或者是QFII額度的增加與機構的建倉熨平了股市的波動? 這些因素都有,但都是為股市現狀硬湊的理由。如果中國經濟真的出現了高通脹下的低效率,一定會出現周洛華先生所說的“通脹無牛市”的狀態,但中國的CPI數據逐月攀升而股市卻一直波瀾不驚,我們必須尋找到另一重解釋體系。 中國的CPI無法反映中國物價的整體狀況,這使得CPI具有多種解釋空間。一是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等官方經濟學者的利好解釋,中國物價上漲是結構性的階段性的上漲,無關大局。如果扣除食品與能源等因素,中國核心CPI只有1%;而另一種解釋則由民間經濟學家提供,即CPI指數未能反映物價上漲的嚴重性,如果加上房價上漲等因素,CPI數據將超過目前的數據。 暫且撇開目前的CPI指數真實性之爭,冰山之下掩蓋著另一重真實。中國的CPI通脹并沒有反映出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真實利潤增長水平。據世界大企業聯合會的研究人員發現,在1995年到2003年期間,中國大中型工業企業勞動生產率的年均增幅達到了“驚人的”20.4%。由于產業結構調整與工作崗位再分配,推動了生產率的增長,中國制造業工作崗位的消失與創造速度都明顯高于美國。而世界銀行所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企業的生產效率更高,達到25%左右。 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也體現在企業利潤之中,今年上市公司30%以上的利潤增長固然是拜新會計準則,以及通脹提升名義業績所賜,但即便剔除這些因素,企業的實際利潤增長依然驚人。以央企為例,預計今年利潤增長萬億元,實際增長速度接近30%。 所以,中國的CPI上漲并不意味著企業效率的下降,與農產品價格上漲相反,工業品價格一直處于平穩通道,這才是CPI上漲而股市不跌的關鍵因素。 對企業而言,真正的考驗來自于PPI的上漲,企業能否消化上游資源價格上漲的因素,目前是否已經達到消化的極限,才是關鍵。明年CPI如果繼續居高不下,資源價格的進一步上漲會給企業生存帶來嚴峻考驗,珠三角等地已有數千家中小型制造企業倒閉,政府的應對之道是吸引各種資金進行兼并重組,進行跳躍式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政府留給中國中小企業的發展空間極小,兼并在這兩年能夠給大型企業繼續提供美妙的財務數據,這也是中國股市能夠繼續吹泡的基礎。 目前中國的CPI上漲也是輸入型通脹的表現。 從明年來看,我國會繼續輸入兩類主要物資,一是貨幣,源源不斷流入的外資,讓中國資本市場與并購市場持續紅火,泛濫的美元必須要在新興市場找到落腳點。在人民幣匯率升值之前進入中國市場,是國際資本利益最大化的時間節點,嗅覺靈敏的國際資本實際上在中歐、中美高層對話之前,就已伺機布局。等到300億美元QFII額度宣布之時,差不多一幕大戲已經落幕。國內投資者應該認識到人民幣資產在目前階段的特殊價值。 二是農產品。中國農產品價格的上漲與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上漲非常契合。 通脹壓力是世界現象,針對新興國家的農產品價格上漲看上去更像是個吸血陰謀,預計今年全年俄羅斯CPI將超過8%,其他國家也好不到哪兒去,而中國國內的結構性矛盾加劇了事態的嚴重性。面對如此居高不下的CPI數據,股市各方投資者聽從自己的判斷,看國外資金與大機構的眼色行事,不為CPI所動,也就非常可以理解了。 □本報特約評論員葉檀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