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楊薇:利潤侵蝕工資現象不應被容忍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30日 02:40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社科院剛剛發布的2007年企業藍皮書《中國企業競爭力報告》提出預警:目前很多企業利潤的大幅增加在相當程度上是以職工的低收入為代價的。改革開放后人們一度擔心的國有企業“工資侵蝕利潤”現象,目前已轉變為開始擔心是否會產生“利潤侵蝕工資”現象。 “利潤侵蝕工資”的結論是建立在大量數據基礎上的。1990年至2005年,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例從53.4%降低到41.4%,降低了12個百分點;而同期的企業營業余額占GDP的比例卻從21.9%增加到29.6%,增加了7.7個百分點。另一組數據或許更為直觀。1998年,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工資總額是企業利潤的2.4倍,到2005年降到了0.43倍;1998年,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是4.3%,到2006年提高到了21.36%。 這一現象同樣被世行報告所證實。世界銀行發布的最新一期《中國經濟季報》指出,最近一輪的初級商品價格上漲推高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制造業產品價格,但是,美國從中國進口商品的價格的升幅仍然低于從其他國家進口的商品,中國的競爭力并沒有受到明顯的影響。其中一個因素就在于我國的勞動力成本上漲緩慢。 廉價勞動力是構成我國產品競爭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這種競爭力缺少人性化且容易為可持續發展留下后患。一些企業為了壓縮勞動力成本,延長勞動時間,大量使用體制外員工,不給員工提供養老金、住房公積金、醫療保險金,使得許多勞動者在付出辛苦的勞動之后,無法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勞動者工資收入增長的緩慢與社會保障體系的缺位,共同構成我國民眾沉重的壓力。 這直接影響到了內需的拉動。去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蘇寧表示,我國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已從上世紀80年代超過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費率也從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達歷史最低水平。這使得我國經濟發展嚴重依賴投資和出口。 而我們的鄰國印度比較好地處理了這種關系。相關數據顯示,在過去5年中,印度的平均工資增長率為11.5%,中國為7.5%。而同期GDP的增長,中國平均增長率達到10%左右,而在印度歷史上,GDP增速只有3次超過8%。印度這幾年的快速發展,沒有遭遇到類似于我們這樣的內需不暢問題,與其職工工資以高于GDP的速度增長之間不無關系。 勞動者工資過低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利潤侵蝕工資”現象導致利潤大部分留在企業,加速了企業的擴張,成為投資過熱現象中的一個構成因素。另一方面,低廉的勞動力成本雖然增強了我國產品的競爭力,但同時,也屢屢使我國的相關產品遭到國外的反傾銷調查,使我們在對外貿易中屢屢陷入被動地位。 “利潤侵蝕工資”現象,實際上是在通過損耗國內勞動者的利益補貼發達國家的消費者。長此以往,就構成了兩個惡性循環。第一個是:產品價格低廉——競爭力強——出口加大——遭遇反傾銷——銷售不暢——勞動者工資降低——產品價格低廉。第二個是:勞動力工資低——無錢消費——依賴出口——內需不暢——勞動力工資低。這兩個循環都是惡性的,都不利于可持續性發展。 無論從國際貿易角度還是從內需角度來看,“利潤侵蝕工資”現象都存在著諸多負面因素。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其目的就在于藏富于民,改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投資率持續偏高,消費增長緩慢、消費率偏低等現狀。那么,就必須高度重視 “利潤侵蝕工資”現象,盡快解決這一問題。同時,逐漸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減輕居民在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的投入,使得他們有錢消費、敢于消費。如此,內需拉動不過是時間早晚問題,而內需一旦拉動,我國經濟發展過于依賴出口和投資的狀況就能從根本上發生轉變。 (作者系安徽財大碩士研究生)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