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葉檀:請有關部門公布通脹認定標準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2日 10:51 南方周末
葉檀 *要讓我國貨幣體制找到平衡點,實行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現實的、定量的、市場預期明確的指標管理,是關鍵一步。希望以后不要再聽到權威部門的權威官員以 “結構性”、“全面”等為辭,對中國經濟作出模糊判斷。* 連指標體系都沒有,我們如何建立相應的貨幣與財稅調控政策?隨著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數月居高不下,關于是否存在通脹、通脹是否會進一步惡化引發激烈爭議。 一切因為我國尚未建立關于通貨膨脹的指標體系。 我國的 CPI上升到了6.5%,已經影響到中低收入階層的生活,央行究竟是應該加息,還是應該升值?各方莫衷一是,這嚴重延滯了市場人士對于長期的經濟預判,也就無法做出足夠的反應減少損失,并最終減少中國經濟軟著陸的風險。 究竟上升到8%還是超出3%算是進入通脹控制區?沒有人知道,就連主導的決策層也是如此。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個官方詞匯是“結構性上漲”,這是否意味著結構性上漲不是全面上漲,也就不是通貨膨脹?這是否意味食品價格漲得再高,也只是結構性的,與通貨膨脹無關?于是,問題就歸結為,在中國,什么樣的指標才反映通脹?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先生代表權威統計部門說,雖然CPI是通脹重要指標之一,但目前主要是食品類價格上漲,屬結構性上漲。在八大類商品中,最近一直是五類上漲,三類下降,除食品外其他類別漲幅不大。“通脹主要標志之一就是物價全面上漲。從核心CPI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仍然處于安全的范圍內,因此不能講已經進入全面通脹”,近日姚先生在上海又表示,3%僅僅是年初確定的CPI預期目標,并非不可突破的“警戒線”。而今年前10個月,CPI累計同比上漲4.4%,仍處于安全范圍。 姚景源先生的意思自然是說,3%的目標只是參考,而非通脹的認定標準。那么到底CPI上升到多少或者說物價怎樣上漲才算通脹呢?如果連權威部門的總經濟師都語焉不詳,普通投資者又到何處尋找答案?有關決策部門是根據什么指標來進行宏觀調控?抑或根本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我國之所以用3%作為CPI的參考指數,并不是根據中國經濟發展速度與工資增長水平得出的結論,而主要是根據美國標準(歐洲各國通常以2%作為臨界點)。我國去除食品與能源價格的核心CPI,也是基于美國標準。但自相矛盾的是,雖然我國的指數與美國標準聯系在一起,在CPI的具體權重方面又自行其是,房地產權重占比極低,而食品權重占比極高,但在計算核心CPI時又將食品排除在外。于是我國CPI成為“參考之參考”的指標,無助于判斷通脹。 此次物價上漲主要表現在食品價格上漲,豬年吃不起豬肉,重慶的超市踩踏傷亡事故,說明食品漲價已經引發普通消費者強烈的心理預期,人們有可能因為害怕通脹而擠兌、搶購,從而使嚴重的通貨膨脹真的降臨。這就是通貨膨脹的詛咒。不僅如此,由于我國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PPI)也在上升,生產要素價格上漲,因此工業品價格也可能失守,而這是力保全面通脹城池不失的最后一道關口。 通常來說,一個成熟國家會向社會公布CPI、貨幣發行量等數據的涵義以及設定值,一旦突破上限,市場就會自動做出加息、降息等貨幣政策預期,并在措施真正實行之前做出反應,從而將市場震蕩減到最小。我國卻在關鍵數據上語焉不詳,造成市場混亂的預期。在此情況下,有關部門必須盡快設定一個完整的判斷體系,使市場找到一個落腳的空間。 通貨膨脹說到底是一個貨幣現象,我國的通脹是美國與國內貨幣發行寬松的負面效應的疊加。目前的通脹威脅既是前兩年貨幣發行量過大的報復,也是貨幣發行體制不明確的惡果,核心指標體系混亂加劇了政策的不均衡。要讓我國貨幣體制找到平衡點,實行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現實的、定量的、市場預期明確的指標管理,是關鍵一步。希望以后不要再聽到權威部門的權威官員以“結構性”、“全面”等為辭,對中國經濟作出模糊判斷。要知道,格林斯潘任美聯儲主席時雖然用語模糊,但其指標體系卻清晰無比。 (作者系經濟評論家)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