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胡舒立:應早日理順成品油定價機制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0日 22:13 《財經》雜志網絡版
避免油荒出現,治本已經不可遲疑 胡舒立 100美元油價即將成為現實。 2005年,高盛集團一位分析師曾預言,國際油價將進入一個“超高價”(SUPER SPIKE)通道,2008年原油價格可能達到80美元/桶,2009年達到90美元/桶,最高可能達到105美元/桶。此預言一度被認為是危言聳聽,然而卻不幸言中,而且來得更快。11月7日,紐約商品交易所輕質原油一個月期貨價格最高突破98美元/桶。 相對于國際原油價格奇峰突起,中國國內成品油市場卻看去風平浪靜——直到10月30日,國家發改委決定上調汽油和柴油零售基準價,上調幅度均為每噸500元,漲幅接近10%。與國際價格相對,這當然屬于超低價。 這是一年來發改委首次上調成品油價格,直接原因在于國際原油價格的大幅上漲,導致國內部分地區供應緊張,甚至出現油荒。8月6日,國家發改委下發通知,要求中石油、中石化兩大公司努力確保成品油市場供應,所有成品油經營企業特別是零售企業不得囤積惜售。關于油荒的報道此后不再出現,但是油荒跡象并未消失。否則,發改委不會在11月5日召集兩大石油公司有關負責人,研究進一步保障國內市場穩定供應的有關措施。 我們認為,避免油荒出現,治本已經不可遲疑。其實,早在2005年夏,國際原油價格高位盤整之時,中國即一度出現南方局部油荒。當時,產學各界均有專家建言及早放開油價,本欄亦發表文章積極主張有步驟實現國際接軌(參見本欄2005年9月5日《成品油價格接軌不可遲疑》)。但因種種原因,油價改革一直躊躇,終致今天供需困境重現。 改革從來都是不進則退。中國在1998年6月就正式引進了與國際油價掛鉤的定價機制,至2001年已經有長足進展,定價掛鉤對象也變更為新加坡、鹿特丹和倫敦三地綜合加權的“一籃子價格”,漸進改革大有突破之勢。然而,自從2003年春的SARS事件之后,國家發改委有關部門選擇了“暫時終止油價掛鉤機制”的權宜政策。此后,雖然國內成品油價格有過上下調整,進一步機制改革一直沒有實質性推進。或許決策部門一直在等待“合適”的國際油價。孰不料市場無情,油價續長,期待中的“窗口”從未開啟,而不改革的成本已經遠高于改革的成本。 事實表明,人為壓低國內成品油價格,會顯著地抑制供應,使成品油流向價格更高的國際市場。根據海關總署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進口原油再創歷史新高,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1.2%,增速與GDP增長接近;而上半年出口原油數量同比下降了39.3%。與原油進出口情況相反,成品油上半年的出口數量竟同比增加了27.6%,而進口成品油則比去年同期下降1%。 中國能源使用本來就存有效率低下的弊端,長期保持低價格能源,低效狀況極難改進,高耗能項目則客觀上受到了激勵。11月7日,國際能源署發布了《2007年世界能源展望》,稱今年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通過節約能源扭轉這一趨勢、實現環境保護,已相當迫切。而較之政府強制命令,最有效的節能激勵只能來自市場。由此,能源價格,包括成品油價由市場決定,使投資者、生產者望價高而卻步,正是一種有助于生產方式或說發展方式轉換的正向激勵。 堅持能源價格的低價管制,主張者理由之一,必是為了百姓,因為成品油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但事實上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作為原油進口大國,中國在國內實施低價成品油政策,必然與補貼政策相伴隨。例如公開消息表明,由于成品油價格扭曲,中石化曾兩次獲得國家財政補貼,金額合計達150億元——對于得益于低價油的消費者,“明補”“暗補”的得失賬并不難計算。 今年3月11日,國家發改委負責人在參加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間隙表示,成品油定價機制方案實際上已經實施。但無論是在此前還是之后,“已經實施”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內容并未公之于眾。彼時至今的成品油調價進程,也顯示這一機制并未運行成功。在2006年,中國進口原油1.45億噸,原油對外依存度已高至44%。在這種情況下,成品油價格改革理應盡快啟動。歐佩克秘書長巴德里日前在接受本刊采訪時亦表示,就連他也無法預測油價。無視國際石油市場價格變動,一味以價格控制保證國內市場成品油供應,無論動機如何都只能是一種自欺。 應當承認,近日國家發改委上調油價,具有直面現實的積極意義。剛剛邁出的第一步,離理順油價機制的目標還很遠,而國際油價繼續飚升會給改革帶來新的壓力。油價放開的路當然只能一步步走,而且必須與在石油領域下游開放市場的改革措施相并行,并以補貼低收入的財政政策相配套,但改革的成本必須支付,改革已經時不我待了。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