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馮海寧:建設部長房改很成功的結論下的過早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9日 08:25 新華網
馮海寧 建設部部長汪光燾日前表示,中國的住房和房地產制度改革是“很成功的改革”,特別是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時。不過汪光燾也表示,住房分配上還需要研究更加照顧公平的問題。(10月17日《新京報》) 汪部長之所以認為房改很成功,是基于以下幾點:房改給老百姓帶來了大量的資產;解決住房的速度很快;人均住房面積大為提升等。具體說,就是老百姓是房子的真正主人了,居住舒適度提高了…… 但是否是“很成功的改革”呢?筆者認為不能過早下結論。中國房改始于1998年,其核心是“取消福利分房、實現居民住宅貨幣化、私有化”,其初衷是建立以經濟適用住房為核心的多層次住房供應體系。也就是說,房改是圍繞公正、公平、合理、保障這些宗旨展開的。現在就連汪光燾也承認,住房分配上還需要研究更加照顧公平的問題,這說明“公平”這一要義貫徹還不到位,那么也就談不上“很成功”。 筆者認為,現在還不是談房改很成功的時候,用“初步成功”或者“基本成功”這些說法評價中國房改更容易讓民眾信服。這大致表現在幾個方面。 首先,10年房改走了不少彎路。最大的彎路是過度市場化,這一點汪光燾也曾深有感觸:從國外經驗和我國10多年的探索來看,僅靠市場機制無法解決住房領域的公平問題。過度市場化的結果是住房市場兩極分化,少數人擁有多套住房,而多數人買不起商品房或者住不上保障房。一直處于糾偏過程中的房改怎么算得上是很成功呢? 其次,房地產調控一波三折。如果說房改很成功的話,就不存在“國八條”、“國六條”等這些猛藥來療傷。值得關注的是,房地產政策出臺了一籮筐,但反映在市場和地方卻很不明顯。就拿穩定房價來說,至今收效甚微。這其中的原因,既有宏觀調控前認識不清,又有調控不當和落實缺乏監督的原因。房地產調控一波三折,就必然消耗國家資源和居民成本。 第三,相關法律法規還待完善。比如民眾齊聲呼喚的《住宅法》,從1983年研究至今,依然沒有下文。這與法律完善的其他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距離。而法律法規的完善是房改成功的一大保證,也是房改成功的標志之一。 因此,我們不能簡單的因為房改給百姓帶來大量資產、人均住房面積大為提升等現象,就認為房改很成功。其實,就拿房改給百姓帶來大量資產來說,就存在疑問:給具體哪部分百姓帶來大量資產?百姓的資產增量是否公平合理?再比如,人均住房面積大為提升,并不等于人人住房面積提升。因而房改中的成績還需辨證看待。況且,房改成功的程度還應問問老百姓。 應該說,中國房改的大方向是成功的,1998年房改時就明確用經濟適用房來保障絕大多數人的住房,在經歷了過度市場化的陣痛之后,現在又回歸以廉租住房為重點的多層次住房保障。這一明顯的變化始于今年8月出臺的《國務院關于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這一意見被喻為“二度房改”。可見,判斷房改是否成功,一個重要的標準是社會底層人群的住房是否得到徹底改善。 筆者以為,用“中國房改駛入快車道”來總結這10年比較客觀,這至少有三大益處:一是,利于我們理性總結過去并展望未來;二是,利于我們戒驕戒躁,中央房改成功并不等于所有地方房改都成功;三是,利于我們清晰認識房改,因為改革是不斷深化的過程,永無止境。(來源:燕趙都市報)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