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諾獎冷板凳很長很長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5日 11:43 解放日報
徐瑞哲 今天,2007年諾貝爾六大獎項中的最后一項也將名花有主。在這個“頒獎周”,總能聽到“中國人離諾獎還有多遠”的老話題,或者是“中國某項成果曾經與諾獎有多近”。其實,不妨看看此次評獎中的某種規律性東西,“遠”“近”問題也許就會有點譜。 有人說,諾獎太滯后了,人家20年前搞的研究,到現在才發獎。一點沒錯。物理學獎得主費爾和格林貝格爾,1988年便各自獨立發現了“巨磁電阻效應”;即使從相關技術首次實用算起,也早在1997年。而今兩位古稀之人,卻一點沒有大獎遲來之感,覺得很正常。 事實上,諾獎尤其是科學獎項,總喜歡用實踐和時間這兩件“金標準”,來檢驗任何一項發現!熬薮烹娮栊弊园l現以來的20年可以證明,數十億電腦用戶能在硬盤中存儲大量數據,據此效應開發的微小型大容量硬盤也已廣泛應用。“沒有這一現象,MP3以及iPod(蘋果公司袖珍媒體播放器)行業都不可能出現!比鸬浠始铱茖W院如此評價。 同樣,今年生理學/醫學獎和化學獎的主要成果,都不是什么最新技術,而是在全球范圍內應用多年的成熟技術背后的那個早年發現的原始機理。 試想,當科學家成為大獎得主之前,常人不太會知道手中的筆記本電腦跟這些“無名英雄”有關;他們跟其他同行一樣,一直在某座大學、研究所里當老師搞研究;盡管在中年時就有了“諾貝爾”級別的發現,但他們沒去爭什么,只是繼續工作。 “板凳一坐十年冷”,還遠不止十年。諾獎告誡科學家,做科研不可能急功近利,試圖幾年內出個特大國際成果。即便是個最新最好的成果,也要有足夠甚至超常耐心,等它接受這個世界的長期檢驗。也許,現在瞄準的應該是十幾年、二三十年后的諾獎,而這個獎需要一個人用平凡不懈的研究積累來換。 諾貝爾的“冷板凳”真的很長。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