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王東京:不要過度渲染貧富差距 關心窮人看行動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2日 08:01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真正關心窮人的學者,獻愛心最好拿出點行動來 王東京 “性善”到底是否為人類與生俱來,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人到中年,經歷的事多,見過光明磊落的君子,也遇過心底陰暗的小人。但不論哪一類,我個人的看法,多數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劫富濟貧的綠林好漢,現代樂善好施的闊佬,不是說他們都有高尚的情操,但用同情心解釋其善舉,不會錯到哪里去。 是的,同情是人的天性。敢打賭,假如有人撰文,大聲疾呼政府增加社會福利,不管用何理由,也不管說得是否在理,拍手叫好的一定多;相反,若有人不識時務,指出其邏輯紕漏,就算說得對,那也會千夫所指,被罵得狗血噴頭。現成的例子,當年撒切爾為醫治英國“福利病”,曾有意削減福利,結果觸犯眾怒,連她的母校牛津大學,都不肯授她榮譽博士學位。 所以我擔心,今天我們討論扶貧,會不會一樣缺乏理性。扶貧我當然贊成,也寫過文章。但以國家現有的財力,究竟怎樣做才能既幫助窮人,又促進社會和諧,是個重要問題,應冷靜處理。遺憾的是,當下學界關注的重心,似乎只在收入差距方面。參加了幾次學術沙龍,聽學者談“差距”,大開眼界,沒想到的是,有人根據中國的基尼系數得出“兩極分化”的結論。 相信這些學者的善意,也不否認他們的責任感。但我不明白,過度地張揚“差距”,對社會和諧的好處在哪里?中央提出“注重公平”,無論如何,是要提升國民的幸福感,促進社會和諧,而不是搞貧富對立。何況經濟學說得清楚,幸福雖與收入有關,但不完全是一回事,諾貝爾獎得主卡尼曼教授做過調查,美國人的收入與50年前比多了3倍,但今天美國人的幸福程度,卻并不見得比以前高多少。 其實,幸福作為一種感受,不僅決定于收入,也來自人們比較的參照。說我個人的經驗。早年在鄉下種地,面土背天,煞是辛苦,但那時只要能吃飽肚子,就會覺得幸福。為何?因為經常挨饑受餓,對比的是窮日子。改革開放后,人們豐衣足食,不承想,不滿足的人反而多了,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何故?是比較的參照變了。我現在做教授,月入數千,比之從前心滿意足;但若硬要我去跟那些日進斗金的明星大腕比,豈不郁悶得要跳樓? 曾讀過奚愷元先生大作,題目記不準了,但他介紹芝加哥大學塞勒教授的一項實驗,印象深,恕我借用一下。 塞勒教授設計了一個場景,一幫躺在海灘上的朋友想喝啤酒,剛好切尼要去附近的雜貨店辦事,于是,他說可為大家去買啤酒,但不知多少錢一瓶可接受?經過合計,最后出價是1.5元。切尼又問,如果雜貨店不賣,而去旁邊的酒店買,各位肯出多少錢?又一番合計,出價竟是2.65元。想問讀者,啤酒是標準品,從不同的地方買同樣的啤酒,出價為何會有差異?答案是,人們對比的參照不同。 跟下來的試驗,是切尼以兩元的價格買回了啤酒。起初他告訴朋友,說啤酒是從酒店買來,大家聽了很高興,比預期的價格低,認為得了便宜,于是開懷暢飲;可沒等大家喝完,切尼又道出真相,說啤酒是買自雜貨店,結果大家垂頭喪氣,一個個都覺得吃虧。有趣吧,同樣的啤酒,同樣的花費,只要說不是買自酒店,人們的幸福感陡然消失。 這讓我想起“憶苦思甜”的例子。今天的年輕人不知,在我的中學時代,學校常有憶苦會。主講人都是舊中國的窮人,苦大仇深,聽他們講日本人在中國如何燒殺搶奪,國民黨如何橫征暴斂,地主老財如何欺壓百姓,辛酸的故事,曾令我淚流不止。于今回顧,當年的憶苦會,我受益良多。至少,在當時缺吃少穿的年代,感覺自己是幸福的。 今非昔比,社會在進步,當然不能教人安于貧困。寫這篇文章,也無意為政府開脫。相反我的觀點,扶貧助弱,政府責無旁貸,理當竭盡全力。但困難的是,政府不會點石成金,財力所限,脫困得有先后,不能畢其功于一役。既如此,對暫時不能脫困的低收入者,學界應做的,是引導人們正視現實,而不是過度渲染“差距”,助長不滿。那樣除了博得掌聲,對社會和諧有害無益。 空談誤國。真正關心窮人的學者,獻愛心最好拿出點行動來。 (作者為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