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馬紅漫:防違規資金入市變堵為疏更利于化解風險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6日 06:45 新京報
所謂“堵不如疏”,監管部門與其簡單地把責任完全歸咎于銀行,不如為其提供切實的風險疏導服務更為有效。 在股票市場泡沫爭議達到巔峰之時,監管部門終于拿出了自己的態度。近日,銀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防范銀行業金融機構與證券公司業務往來相關風險的通知》,再次明令禁止信貸資金被挪用入市。同時,銀監會表示,如果發現違規貸款,銀行對此應負全部責任。(2月4日《新京報》) 禁止信貸資金入市意在控制金融風險 銀監會此舉意在控制金融風險,可謂用心良苦。在前期大盤連創新高的火爆行情下,民眾投資熱情空前高漲,“貸款炒股”成為投資者對股市盲目樂觀的典型表現。然而,投資者將貸款資金投入股市,無異于投身于一場刀口舔血的游戲,市場的投資風險、價格泡沫也在隨之集聚、放大。 試想,一旦市場出現波動,股票被套牢,投資者的大筆資金將在瞬間蒸發。在股票市值損失與貸款利息負擔的雙重壓力下,再加上債權人拍賣抵押資產的潛在可能性,投資者的操作理念很難規避“貪婪”與“恐懼”的厄運,恐慌效應會因此而成倍放大,“追漲殺跌”等非理性行為隨之蔓延、強化。屆時,整個金融市場將會因此而產生激烈動蕩。可見,普通股民的不理性行為,必然要給整個市場帶來放大的風險,而違規貸款炒股或許正是點燃這一風險的導火索。 在實踐層面難以從根本上杜絕貸款資金入市 但是,監管方向的正確未必能夠保證具體監管措施能夠切實可行,盡管此次監管的矛頭直接指向了商業銀行。 事實上,對于銀行信貸資金違規進入股市的問題,我國的《證券法》、《貸款通則》和《金融違法行為處罰辦法》等法規均已經做出了明確規定,該種行為屬于明令禁止的。但是在現實中,此問題卻從來沒有被真正杜絕。其原因在于,貸款炒股的融資方與作為拆借方的商業銀行均對這一業務“趨之若鶩”。 當前,連續走高的股市吸引了眾多資本的熱捧;而大筆資金的投入又進一步推動了股價的抬升。在這一格局下,許多投資者希望通過拆借來融資炒股,借此可以多分得牛市行情中的一杯羹。 作為商業銀行,在盈利指標和資金大量沉淀的雙重壓力下,對個人貸款業務拓展普遍持有積極的心態。在商業銀行看來,一方面在目前牛市基調未變的情況下,借款人入市風險較小,被套牢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更為關鍵的是,銀行畢竟手里握有借款人抵押物,即便存在還款風險,畢竟銀行自身的壞賬風險可控。 所以,商業銀行本身對于貸款炒股的違規行為并無進行主動約束的動力。 客觀而言,信貸資金流入股市,往往會采取相對隱蔽的途徑,比如提取現金、轉賬、并賬等等方法,阻撓了初始貸款行的監控工作,銀行著實無力探究每筆資金的確切流向。 顯然,在這樣的市場背景和經濟利益促動之下,盡管銀監會對于貸款資金炒股行為顯示出強硬的監管態度,但是僅僅單方面把責任強化到商業銀行一方,在實踐層面,很難從根本上杜絕貸款資金進入股市。 “變堵為疏”反而更有利于市場風險的化解 管理層為了資本市場穩定能夠發展,一直在不厭其煩地“教育”投資者注意市場風險。但是,既然存在股票市場,就必然存在風險偏好的投資者,即便貸款資金能夠被嚴查和禁止,民間信貸市場卻依然開放,只是對其監管更加困難,風險更大而已。因此,國外的經驗證明,在資金逐利的本性之下,與其試圖控制本不可控的資金流向,不如選擇適度放開,“變堵為疏”反而更有利于市場風險的化解。 發達國家政府對于抵押貸款的監管思路,是以管制銀行隨意放寬貸款條件為出發點,制定一系列貸款發放的底線性要求。比如,美國是世界上消費信貸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不良貸款率偏低。在美國,不動產抵押貸款必須遵守《371號法典》,該《法典》為了避免貸款用途的投機性,規定不動產貸款的期限至少為60個月。在具體貸款比例上也有明確規定,如向非經營性不動產提供的貸款,不得超過該不動產價值的66.67%;向以建筑物形式經營的不動產的貸款,不得超過該不動產價值的90%等等。只要商業銀行的貸款發放符合這些底線性要求,那么監管部門對于商業銀行抵押貸款的資金流向并沒有任何限制,包括可以進入股市。 這樣的思路顯然更加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畢竟商業銀行是一個逐利實體,其核心職能在于判斷一項具體的抵押資產是否能夠覆蓋貸款資金,其關心的是每筆業務的風險程度。苛求微觀的商業銀行去判斷資金供給過剩是否會給金融市場造成風險等宏觀議題,是不現實的。 對于監管部門而言,調控宏觀風險的手段應著重于對金融機構進行科學的指導,為金融市場提供各種服務,從而化解由于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潛在風險。這些措施包括建設全國聯網的個人征信系統;完善統計檢測數據庫、建立政府對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的保險擔保制度;推進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市場等等。 總之,由于經濟利益的存在和監管能力的局限,監管部門對于商業銀行信貸資金入市的嚴查措施可能難以落到實處。所謂“堵不如疏”,監管部門與其簡單地把責任完全歸咎于銀行,不如為其提供切實的風險疏導服務更為有效。 □馬紅漫(上海經濟學博士)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