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慕毅飛:解大學生就業難需先解社會保障不公平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1日 07:42 中國青年報
慕毅飛 常有人納悶:大學生為何“就業難”?他們有年齡優勢、學歷優勢、信息優勢、能力優勢,如果他們也感到難以就業,其他人恐怕就該難上加難。細究一下,可以發現,大學生就業難的癥結,不在工作崗位,而在社會保障。譬如一個來自粵西農村的名牌大學女畢業生,雖然家境非常困難,父親忙完田里的,還得騎著摩托車載客,天天累得深夜才能回家。她勸父親不要再去載客,但父親說,要等她找到工作。為了安慰父母,她編了一個美麗的謊言,說自己已經找到了工作。事實上,她確曾找到過一份月薪2000元的工作,因為除了月薪,沒有任何社會保障,她拒絕了(《信息時報》1月31日)。如果能解決社會保障,“勞動就是就業”,大學生也許就不會有“就業難”。 因此,不能一味地苛責大學的培養模式,有如浙江省兩會期間,某些政協委員所討論的那樣,依據大學生“就業難”與“技工荒”并存、大學生找工作難和用人單位招人難并存的現象,認為責任在學校,因為“市場需要的是包子,學校送出的是蛋糕”,這很可能既沒找準問題,也開錯了藥方(《中國青年報》1月31日)。“技工荒”是職業技術培訓受冷落的問題,大學不是培養技工的,否則,就沒有必要區分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與大學了。有許多用人單位招人難,很可能難在它的性質決定了它不能很好地解決社會保障。 為什么考公務員最熱?為什么在大學生眼里,就業的一般序列,總是行政單位、事業單位、企業,最后才是自主創業?除了媚權的官本位意識,最主要的就是社會保障的差異。由于缺乏良好的失業保障,所以,特別看重職業的穩定性;由于缺乏高覆蓋率和高水平的醫療保障,所以,特別看重能否享受公費醫療;由于無法提供基本的住房條件,所以,特別看重能否享受住房公積金;由于無法保障公平的養老,所以,特別看重養老金的標準。人分三六九等,最后就是通過社會保障體現的。同樣是養老金,離休比退休的高,行政比事業的高,事業比企業的高,國有企業比集體企業的高,個體私營企業就根本沒有退休一說,因而也就可能沒有任何保障。不解決這些問題,就業渠道難免越堵越小,找工作的路難免越走越窄。 從理論上說,只要勞動,就在納稅;只要納稅,就該享受社保。公平的社會,既要講同工同酬,也要講同工同保。屬于個人買的保險,可以因人而異;由社會提供的基本保障,則只能因就業時間的長短而異,絕不能根據單位性質弄出個三六九等。從根本上說,它是行政決策者拿公共政策“自肥”的表現,因為所有制定和執行這一政策的人,肯定都無一例外地享受著最高級別的社會保障,而這,才是社會保障不公的根源所在。 如果僅僅在大學培養模式的轉變上謀求解決大學生的“就業難”,無異于緣木求魚。就浙江的實際而言,許多高校早就開始了校企協同培養人才的探索與嘗試,浙江大學每年邀請微軟、英特爾等公司的總裁進校園暢談企業用人和大學生人才培養;浙江工業大學利用校友企業設立獎勵基金;浙江工商大學開展“浙商對話杭商”;浙江科技學院開展“握手企業家、引領新成長”百名優秀企業家進校園活動,開通“感知企業”直通車,讓大學生提前感悟職業、感奮創業……有些學校已經看著就業率確定招生數,有些歷史系辦成了旅游系、漢語言文字專業辦成了文秘專業,難道還要辦出車工系、鉗工系不成? 公平,是和諧社會的主題詞。“就業難”反映的其實是就業不公平的問題,只有社會保障的公平,才能促進就業的公平。因此,沒有公平的社會保障,就無法真正破解大學生的“就業難”。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