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馮之浚:循環經濟是新的經濟增長方式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30日 09:38 光明網-光明日報
發展循環經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社會消費方式和文化思維模式的重要途徑,它不僅會促進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還會影響到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 當前,環境污染、生態失衡、能源短缺、城市臃腫、交通紊亂、人口膨脹和糧食不足等一系問題,日益嚴重地困擾著人類,環境破壞和生態失衡已成為 21世紀人類面臨的嚴重危機之一。“眼界原從經歷來”,地球至今存在了46億年,生命誕生于30億年前,人類出現了約200萬年,產業革命不到300年,人類還太年輕,經歷還太淺,因此,人類對待自然的態度,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過于張揚,要善待自然,以求得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永續發展。嚴酷的事實,迫使人類自己在對待自然的態度上,作一次全面的反省:人類發展只有合理地利用自然界,才能維護和發展人類所創造的文明,人類應當既注意代內需求,也應當關注代際公平,與自然界共生共榮、協調發展,求得“人與自然共同發展”的和諧目標。 基于對生態環境的理解和認識,人類社會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三種模式,代表了三個不同的層次。第一種是傳統經濟模式。它對人類與環境關系的處理模式是,人類從自然中獲取資源,又不加任何處理地向環境排放廢棄物,是一種“資源-產品-污染排放”的單向線性開放式經濟過程。在早期階段,由于人類對自然的開發能力有限,以及環境本身的自凈能力還較強,所以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并不凸顯。但是,后來隨著工業的發展、生產規模的擴大和人口的增長,環境的自凈能力削弱乃至喪失,這種發展模式導致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資源短缺的危機愈發突出,這是不考慮環境代價的必然結果。 第二種是“生產過程末端治理”模式。它開始注意環境問題,但其具體做法是“先污染,后治理”,強調在生產過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這種辦法在遏制污染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隨著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治理的技術難度也增大,不但是治理成本畸高,而且生態惡化難以遏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都很難達到預期目的。 第三種就是循環經濟模式,也稱為全過程治理模式。所謂循環經濟,就是按照自然生態物質循環方式運行的經濟模式,它要求遵循生態學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 其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采用全過程處理模式,達到減少進入生產流程的物質量、以不同方式多次反復使用某種物品和廢棄物的資源化目的,是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閉環反饋式循環過程,實現從“排除廢物”到“凈化廢物”再到“利用廢物”的過程,達到“最佳生產,最適消費,最少廢棄”。循環經濟不僅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也是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方式。 隨著環境問題在全球范圍內的日益突出,人類賴以生存的各種資源從稀缺走向枯竭,末端治理范式逐漸為循環經濟范式所替代。我們稱這種替代為范式革命,通過比較兩種范式,我們發現確實發生了質的變革。 第一,重估自然資源的價值。循環經濟范式強調,任何一種經濟都需要人力資源、金融資源、加工資源、自然資源等四種類型的資源來維持其運轉。在末端治理范式中,是用前三種資源來開發自然資源,自然資源始終處于被動的、從屬的地位。而循環經濟范式中將自然資源列為最重要的資源形式,認為自然資源是人類社會最大的資源儲備,提高資源生產率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關鍵。 第二,關注不同生態倫理的整合與提升。生態倫理,是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倫理。由末端治理范式發展到循環經濟范式,在生態倫理基礎上,經歷了從“人類中心主義”向“生命中心主義”、“生態中心主義”的轉變,并實現了三種生態倫理觀的整合與提升。它強調“生態價值”的全面回歸,主張在生產領域和消費領域向生態化轉向,承認“生態位”的存在和尊重自然權利。 第三,深化對生態閾值的研究。循環經濟模式的基本前提之一是認為生態閾值是客觀存在的。環境的凈化能力和承載力是有限的,一旦社會經濟發展超越了生態閾值,就可能發生波及整個人類的災難性后果,并且這個后果是不可逆的。 第四,深層生態學的研究與追問。淺層生態學關注環境問題,但只是就環境論環境,過分地依賴技術,認為技術萬能。可是,一旦技術不能解救生態閾值,則束手束腳,拿不出解決的辦法,甚至產生反對經濟增長的消極想法。而循環經濟模式是一種深層生態學,它不僅強調技術進步,而是將制度、體制、管理、文化等因素通盤考慮,注重觀念創新和生產、消費方式的變革。它防微杜漸,標本兼治,從源頭上防止破壞環境因素的出現。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