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馮維江:內需問題是一個收入問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4日 07:06 新京報
擴大內需成為2007年宏觀調控的突出任務,內需問題主要是消費需求問題,而消費需求問題主要是收入問題 □馮維江(中國社科院亞太所博士生) 內需問題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就開始顯露。而近日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關于新一年宏觀調控的看法,被解讀為“擴大內需成為2007年宏觀調控的突出任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內需問題由來已久,于今尤甚。(據新華社1月2日報道) 亞洲金融危機之后,出于對外部風險的預防性考慮,國家政策明顯傾向于刺激內需,2005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將“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可惜迄今為止效果并不十分顯著。 確切的說,內需包括兩個方面,即國內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與消費相比,投資的特點在于在建期間投資是一種需求,而建成之后投資會轉變為供給。投資的過度、不協調增長,甚至會引發經濟泡沫并最終帶來泡沫破滅后的通貨緊縮乃至蕭條。2004年鋼鐵、電力等行業出現投資過速,就引發了決策層和學術界對經濟過熱的憂慮,種種跡象顯示,我國投資需求非常強勁。 但應看到,國內的投資需求并非消費需求啟動的,從生產周期來看,消費需求才是經濟持續增長的推進器,沒有國內消費需求配套吸納當前投資需求轉化而來的未來供給,生產容易出現過剩,這種情況下的內需增大,不但不能預防外部風險,反倒可能強化外部市場風險的后果。所以,當前的內需問題是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 消費需求不足主要是收入問題。在發達國家,消費需求不足多因財富縮水引起,例如股票或房地產泡沫的破滅,降低民眾的收入預期,從而限制了消費需求。在我國,消費需求不足的原因同時涉及收入增長和收入分配兩個層面。 從收入增長方面來看,農村收入處于較低增長水平,制約了農村人口的消費需求。為了保證社會基本生活品價格和供給的穩定,國家不允許糧油產品發生大的價格波動或者上漲。在農產品補貼有限的前提下,這一政策取向,決定了當前以農產品供給為重要收入來源的農村居民的收入上限。 此外,由于我國勞動力供給豐富,勞動力市場競爭激烈,所以價格較低,以勞動力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城市居民以及流行性勞動人口,其收入增長也非常有限。而這部分人,往往在基本生活資料持有方面還存在較大缺口,增加他們的收入有助于擴大消費需求。 收入分配方面,一般而言,收入分配分為兩類,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前者指直接與生產要素相聯系的分配,如工資、利潤、利息等等;后者指通過稅收、轉移支付等手段重新配置國民收入。 從初次分配的角度看,在我國由于缺乏相對獨立的針對資本方的抗衡力量,勞動力供給者的工資討價還價能力較低,所以,生產成果的初次分配對資方相對有利。而資方的國內消費傾向往往低于勞方。除了前面提及的勞動者存在基本生活資料缺口外,還因為中國的富裕階層的消費,帶有凡伯侖所謂的“炫耀性”色彩,他們所消費之相當部分是進口奢侈品,不構成國內消費需求。 例如,2006年1-10月,我國進口工業制品4904.5億美元,占同期進口總值的76%,其中,進口機電產品3471.1萬美元,增長24.3%;進口汽車18萬輛,增長竟達到了40.2%.近日,財政部調高進口奢侈品稅率,意在削弱富裕階層的對外需求,甚至引導之而為內需,不過價格上升可能更切合他們對“炫耀性”的期待,效果未必佳。 總之,最后的結果,造成初次分配向國內消費傾向較低的人群傾斜,這構成國內消費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再分配的角度看,我們的再分配體制尚在探索之中,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人們對未來生存狀況信心不足,用養兒、儲蓄等自我保障方式取代社會保障,直接后果也表現為當前消費需求不足。 此外,除了提升勞動者工資討價還價能力外,將再分配作為矯正初次分配有利于低國內消費傾向人群的機制,也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只要將力度控制在不損傷生產積極性范圍之內即可,當前的再分配制度在這個方面也還有進一步改進的空間。 內需問題主要是消費需求問題,而消費需求問題主要是收入問題。因此筆者認為,解決內需問題,一要增加農村人口的收入,二要提升勞動者在初次分配中的地位,三要建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為核心的國民收入再分配體制。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