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巫繼學:2007新期待 平等勞資關系構建經濟和諧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9日 10:00 新浪財經
巫繼學 §2006關于世界變平的話題 一元復始,人們總有新的期待。在過去的年代,中國經濟已經做成外匯儲備世界第一,GDP世界第四,能源消耗世界第二,而且農村市場與潛在市場世界第一,事實上中國經濟已經走向世界列強。在這個時候,國際間流行一種觀點,認為“世界變平坦了”。這究竟是觀測世界走向的新視野,還是嘩眾取寵粉飾太平的新風氣,抑或是意見流行中的新娛樂?這自然見仁見智。 2006年,有一本書在西方國家高端讀者群中首先流行起來,而后它的中文本被國內的企業領袖們率先捧讀。這便是美國公認最有影響力的新聞工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的暢銷書:《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在該書中,作者以其獨特的視角向世人講述了世界正在變平的過程。書中援引了很多熱點話題,介紹了諸多令人矚目的市場和炙手可熱的行業。開放源代碼、外包、離岸生產、供應鏈和搜索技術等被描述成為鏟平世界的上來大動力,而中國、印度等國家和一些站在全球頂尖位置的公司和機構,則被描述成變平的世界中舉足輕重的角色:書中寫到的許多現象新鮮但不陌生,更有一些是我們工作中接觸過甚至直接參與的商業行為。但是當弗里德曼把所有這一切編織在一起的時候,卻揭示出了一個正在發生的深刻而叉令人激動的變化一全球化的趨勢。弗里德曼在書中將全球化分割成三個階段,他向世人描繪也許有一定道理的21世紀簡史:“全球化1.0”主要是國家間融合,始于1492年哥倫布打開新舊世界的貿易大門,直至公元1800年前后,勞動力推動著這一階段的全球化進程;“全球化2.0”是公司之間的融合,從公元1800年持續到2000年,其間被大蕭條和兩次世界大戰打斷,硬件的革新扮演著主要的推動力——從蒸汽船、鐵路再到電話和計算機的普及;而在“全球化3.0”中,個人成為主角,膚色或東西方文化差異不再是合作或競爭的門檻,軟件的不斷創新讓大洋兩岸的人們可以通過海底光纜輕松實現自己的社會分工。 令人感到有趣的是,這位弗里德曼,為了強化他的這個敏銳的新發現,竟然沒有忘記用馬克思為自己的觀點作證。他寫到:“今天當我閱讀《共產黨宣言》時,我十分驚異地發現馬克思曾那么敏銳地刻畫了在工業革命期間令世界變平的因素,而且他還預見了這些因素令世界不斷變平的方式。”看來,馬克思作為影響歷史重大進程的偉大思想家,無論有人怎樣“涂鴉”都無損其深遠的歷史影響力。 應該說,作者觀察問題的角度與表述還是富于創意的。也許從某一角度看,世界確實是平的,例如目前許多人都在玩的地球搜索(Google Earth),從那上面看,世界那才真叫平呢!但那太宏觀,太抽象,如果逼近微觀,拉向具體,世界的起伏崎嶇立即顯現。 §中國經濟在通往平坦和諧的路上崎嶇不平 說話世界變平,這對于中國經濟來說,與現實似乎大相徑庭。中國經濟在追述和諧的路上非但不平坦,而且它的太崎嶇。說中國經濟并不平,不僅令人們想到對外經濟關系上的坎坷,諸如至今還沒有得到發達國家關于市場經濟地位的認賬,被逼人民幣匯率與升值,服裝、皮鞋之類產品遭遇反傾銷、設限不公平待遇;而且在國內經濟關系上同樣坎坷,貧富差距日益拉大,基尼系數直逼0.5業已觸及警戒線,城鄉收入差距不是縮小而是進一步擴大,東西部發達地區與發展地區同樣不斷加深鴻溝,教育、醫療改革愈改愈百姓意見愈大,等等。而其中,經濟關系中的問題更讓人怵目驚心:勞資關系的矛盾日益已經成為影響中國經濟的破壞力,勞資關系確實不太平。中國經濟生活的公平,被人們廣泛置疑;不平則鳴,互聯網上網民們每天都會披露海量的勞資矛盾鮮活樣本,都會有此起彼伏的辟鞭入里的分析批評。 崛起中的經濟大國,都會面臨如此多前進中的經濟難題,這并不特殊。在新的一年里,我認為解決好勞資關系矛盾是最為重要的。我們應當大聲疾呼:必須自始至終地“一碗水端平”勞資關系! 現今中國,經濟階層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勞動者階級與資本家階級。現階段我國農民工總數已逾1.5億,成為第二三產業真正的主力軍。現今中國農村,有80%的家庭有人在外打工,這意味著有七到八億人與農民工有直接經濟關系,加之農村家庭與城市家庭的親情聯系,在當代中國有十億以上的人口關系著農民工!在建構和諧社會中這意味著什么?它不僅僅是三農問題中的一個重點,它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經濟關系的最為基本、牽動經濟社會面最大、影響最深遠的關系。僅僅注意到有1.5億以上的農民工是遠遠不夠的。這1.5億農民工所在企業,基本上是私有經濟中的非公有制企業,那末農民工面對的基本上都是私人資本家們,他們之間的關系就是典型意義的勞資關系。 階級及其階級斗爭,似乎是一個令人生厭的話題。從計劃經濟轉軌市場經濟以來,我們用以經濟建設為綱代替了以階級斗爭為綱,但這并不表明經濟社會沒有了階級,沒有了階級之間的經濟矛盾與沖突。 §勞資關系的馬克思觀回望 通常人們都將階級理論歸為馬克思,似乎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等著作中提出的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新劃分。其實,在政治經濟學史上,階級,首先是基于經濟基礎之上的經濟學范疇。它同時也是政治學以及其它社會科學的基本范疇。進入工業革命以來,經濟社會逐漸形成了三大階級:地主階級,資產階級,勞動者階級(即無產階級)。資本,是資產階級的經濟基礎;土地,是地主階級的經濟基礎;而勞動力是勞動者階級的經濟基礎。這是幾百年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形成的事實,決非人為杜撰。由此相適應的是資本獲利息,土地獲地租,勞動力獲工資的“三位一體財富分割模式”。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并沒有否定三大階級的存在,他批判的是“三位一體公式”的庸俗性、揭露的是其欺騙性。他論證了,勞動創造價值一元論,詳盡分析了勞動者創造的剩余價值如何被資本占有,又如何轉化為利息、地租這樣的現實形態。價值轉形最后,在資本及其利潤、土地及其地租、勞動力及其工資的基礎上,站立著資本家階級、地主階級、勞動者階級。《資本論》第三卷第七篇“各種收入及其源泉”中第52章“階級”,馬克思開章寫道:“單純勞動力的所有者、資本的所有者和土地的所有者,——他們各自的收入源泉是工資、利潤和地租,——也就是說,雇傭工人、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形成建立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基礎上的現代社會的三大階級。”馬克思從社會經濟基礎上,回答了資產階級社會的經濟結構與經濟關系人格化——經濟階級問題。 必須指出,馬克思對于自古典經濟學創立以來對三大階級理論,在《資本論》中進行了創新,用對立統一的辯證觀將其抽象為資本家階級與勞動者階級的兩大對立的階級。他對于資本主義經濟的分析,就是建立在資本與勞動關系之上。在馬克思的理論體系中,資本家階級與勞動者階級,不過是資本與勞動的人格化;反過來講,資本與勞動只是資本家階級與勞動者階級的經濟范疇化。通觀馬克思的全部著作,他從來都是將勞資關系作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經濟關系來對待的。 東方世界的出現,在社會主義國家,從政治上消滅資產階級乃至小資產階級,經濟上實行計劃經濟,這樣在經濟社會基本形成勞動者一元化階級。究竟那個時代是不是真滅了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還是一個有爭論的領域,但那個時代勞動者階級是主導的、占統治地位的、也是人數最多的階級。而過去的資本卻并沒有從這個社會中消失,因為要生產財富,沒有資本只有勞動是不行的。“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是財富之父”,只是從過去的私人資本形態,轉變為社會(或曰國家或曰公有)資本形態罷了。轉軌市場經濟以后,私人資本重獲新生,但并不是卷土重來,并不是還鄉復辟。私人資本在中國在很短的時間內,便劃時代地完成了原始積累,并迅猛地占領了經濟地盤,而今已與公有資本勢均力敵,平分天下了。 §勞資關系不平制約著經濟和諧 眾所周知,市場經濟中資源配置的基本的、原生的層面是勞動與資本的配置。正是在勞動力市場上資本買到了勞動力,從而在經濟運行中建立起勞資關系。從表面上看,一方是資本所有者,一方是勞動力所有者,資本雇傭勞動兩者似乎是平等的。特別是在一紙雙方認同的勞動合同的形式下,這種平等性更給人以假象。然而,在私有經濟下,勞動力是被雇傭到私企中的,現在流行叫給老板打工。你隨時都可能被“炒魷魚”,你的欲奪大權在老板手里。所謂我主動辭工,我把老板炒了,這在現實生活中只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的微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這種說法只是一種自我安慰。除非你是一種曠世奇才的稀有資源,否則走一個穿紅鞋的,會有十個穿花鞋的候任。其實,在本質上,資本所有者與勞動力所有者從一開始就是不平等的。撇開現實生活中各自的社會地位、話語權、社會影響力、社會關系、物質財富支配權這些本來的天差地別不說,資本離開了勞動,資本家仍然可以生存一個時期,而勞動離開了資本,勞動者就無從生存。特別是在勞動力資源過剩的經濟背景下,資本與勞動之間的不平等加倍擴大,無限延伸。這種本質上的不平等,使農民工一開始就成為勞資關系中的弱勢方,成為市場經濟中的弱勢群體。這便是如今中國勞資雙方的生存狀況。 資本的本性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潤(即剩余價值),這就暗含了一個固有趨勢:盡可能多地獲得剩余勞動,而且盡可能少地支付成本。這并非那個老板個人的錯,這是追求利潤最大化、成本最小化趨勢使然。所謂勢在必行,與老板的道德無關。任何一個人,無論他的個人信仰與品格如何,一旦成為資本的人格化,就具有了資本的這種本質品格。人與人不同,老板與老板不同,但差別不是質上的,只是量上的,只是風格與方式方法的不同,只是在本質相同意義下的老板個人偏好。 由于勞資關系在當今中國愈益成為重要的經濟關系,因而勞資關系和諧程度,直接影響經濟運行的良性程度,從而最終影響整個經濟社會的和諧程度。勞資關系的影響力,第一層發生在企業,直接關乎勞資雙方切身的經濟利益;第二層勢必涉及經濟生活,或者在區域經濟中產生影響,或者在行業中產生影響,但最終都會在宏觀的整體上發生作用,或資或勞,或利或弊;第三層最終會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現出來。無論是良性的影響,還是惡性影響,最終都必然波及社會生活。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向世人展示了勞資關系惡性發展必然導致的結果。而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在過去的幾百年中,都有因為未能處理好勞資關系而導致經濟衰退的經歷。這不能不引起人們對其的嚴正關注!看來,公平地校正勞資關系已經成為嚴峻的社會經濟問題。 §勞資雙方生而平等,善待資本更應善待勞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資雙方生而平等。我并不反對善待資本,然而依據勞資雙方的經濟權力強弱而論,卻主張更應善待勞動。在勞資關系不平的問題上,當然不在于資本本身,而在于對資本本性要不要遏制,對私有制企業要不要有效管理,對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要不要維護,一句話,要不要依法經營,要不要依法管理的問題,要不要將市場經濟置于社會主義框架之中。在肯定這一點的前提下,我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打造遏制資本惡劣本性的經濟機制,使勞資關系真正變平。 其一,資本是一種關系,本質上是勞資關系。在這種經濟關系中,勞動者是被雇傭者,是被動方,面對強大的資本,他們是弱勢群體。那末必須從有效遏制資本的違規行為、打擊資本的違法行為入手。當然,這種遏制與打擊必須有區別,在不違規違法的前提下,主要通過經濟機制實現,主要通過政府的相關政策來打壓,來限制。一旦超越邊界,則依據法律法規進行制裁。 其二,完善企業工會組織,勞動者聯合起來,平等與資本進行博弈。工會的主要職責并不是過去理解的那樣,平日里組織員工搞活動,它的主要職責是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積極督促企業落實好《勞動法》。工會,作為勞動者自己的組織,它必須獨立地以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為宗旨,否則它就失去歷史存在權。在這一點上,我國的企業工會,首先要與國際接軌。在國際上,工會是一方力量,它與資本是平起平坐的,是成為勞動者權益的真正代表,它甚至對企業的重大決策擁有。2006年有一則報道為世人十分關注:在海爾收購美國家電巨頭美泰中人們意外發現,“目前美泰的任何買家都要和其工會達成一致意見,如果和工會的談判失敗,任何并購交易都很難成功。”這則消息,我國各級工會不知作何聯想? 其三,建立勞資雙方對話機制,打造勞資雙方互動平臺。目前,我國正在建立完善勞資關系的三方機制,即由政府(通常以勞動部門為代表)、雇主組織和工會通過一定的組織機構和運作機制共同處理所有涉及勞動關系問題。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這在事實上承認了勞動者是一個獨立的權利方,使我們對勞動者能夠與資本進行平等對話樹立的信心。問題的關鍵是,我們需要行動,并且需要有相關配套的機制出現,否則三方對話機制將空談。進一步講,勞資雙方的對話,必須是經常的,即時的,這樣才可能大事化小,小事變了。 其四,遏制資本的惡劣本性,調整勞資關系,政府應當承擔責任。政府的干預,不應該是行政式的,而應該是政策式的,應該主要通過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為維護勞動者經濟權益提供法律依據。那種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資關系應當僅僅由市場來調節的觀點是不對的。政府必須對初次分配進行干預,包括對勞動力市場進行干預和“參與”。各國政府對勞動力市場的干預程度不同,但政府完全放棄管理,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先例的。政府在制定經濟政策、建立保障機制過程中,保證勞資關系的正常發展,使公平、公正最大限度地得以實現。當然,不應該排除在特殊情況下,政府可以對局部地區出現的勞資關系個案進行直接干預。總之,政府應該充分發揮管理和調節的作用,成為勞資關系的“和諧之手”。 其五,我提議盡快建立“企業調查員制度”。企業(工廠)調查員制度,是一項古老的但行之有效的制度。它起源于英國早期的工業革命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逐步完善。馬克思寫作《資本論》時,他在大英博物館閱讀了大量企業(工廠)調查員的調查報告,并在書中引證了這些原始資料。根據中國特色,我建言在各級人大下設立一個“企業調查員委員會”,由這個委員會聘請有職業道德的,有專業知識的,有獨立精神的人士擔任調查員。人大授權每個調查員,擔負一定區域中企業勞資關系的獨立調查,并定期寫出固定格式的報告,直接呈送人大。每個調查員應當有相當的獨立調查權限,并享有某種豁免權。同時,如果知情不報,將輕則遭責,重則追究其責任。這一制度的現實作用在于,建立一個獨立的對企業進行監督的網絡,以保證信息及時、準確地傳遞到管理部門。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