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王一江:印度為什么落后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7日 15:56 經濟觀察報
王一江 來到新德里國際機場,大廳里燈光昏暗,人聲鼎沸;大廳通往停車場的磚頭路面,坑坑洼洼,塵土與垃圾一色;停車場上熙熙攘攘,閑牛與破車共舞。從頭到尾,好像只有天上的月亮是安靜和干凈的。這種場面,從正面來評價,可以說,印度政府還真是為民主體制所制約,沒有多少空間搞裝點門面的形象工程。事實上,在新德里國際機場看到的印度,就是整個印度的真實寫照,就是一個以貧窮落后、又臟又亂為特色的國家的縮影。 印度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與西方發達國家在歷史、文化、語言、人員方面的交往都比中國更加方便,自然資源秉賦很多方面也比中國優越,獨立60年,卻始終不改貧窮落后的面貌,原因何在? 在于這個國家長期信奉政府干預經濟,獨立以來,政府干預和計劃經濟的思想一直在印度占主導地位。政府干預和計劃經濟不但窒息了印度早期的經濟發展,也為印度留下了四大遺產,直至今日,這些制度性因素仍在制約印度的改革和發展:一是國有制在一些關鍵性行業(比如銀行業)占主導地位;二是對外不開放,缺乏國際競爭,國家對進出口和外匯實行全面管制;三是龐大的官僚體制,導致的嚴重腐敗,在最近一些國際上關于國家腐敗程度的排名單上,印度與中國和俄羅斯等國家不分伯仲,都處于腐敗最嚴重國家的行列;四是導致勞動力市場窒息和僵化的勞動立法和就業制度。 這些制度性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制約,無需贅述。但問題是,中國當時也有這些計劃經濟的“遺產”,為何1980年代以來的經濟發展會比印度快得多呢? 原來,印度的改革在第四條,即勞動與就業體制方面的改革幾乎沒有進展。僵化的勞動立法和就業制度對印度經濟的影響, 我在與印度朋友的交流中得到了更深的理解。 近年來,印度經濟增長加快,特別是印度軟件業的發展,使印度幾乎可稱為軟件超級大國,很是令國人羨慕。見到印度朋友,總免不了要贊揚他們幾句,同時也想打聽一下他們軟件業飛速發展的訣竅為何。沒想到,每逢這種場合,印度朋友對我的贊揚均持否定態度。他們的觀點是,科技行業的成就固然不可否認,但科技行業的發展,需要的是高技能的勞動力,這只能使極少數精英分子收益。印度是一個整體教育水平和勞動力素質很低的國家。在這樣的國度里,要大規模增加就業,使大眾分享經濟增長的好處,必須像中國一樣,以制造業作為主導產業,推動經濟發展。 這個看法非常中肯深刻。很清楚,勞動立法和就業體制對印度經濟發展的影響主要在于,它阻礙了制造業的發展,這同時也導致在分配關系上,發展的好處向少數精英傾斜,大眾不能充分參與發展的過程和分享發展帶來的好處。 印度的勞動立法多而復雜,光是聯邦一級關于勞動報酬和福利的法律規定,就包括勞動者報酬法(1923), 周假日法(1942), 工資法(1936),最低工資法(1948),工資支付補償法(2005), 分紅法(1965),感謝費法(1972)等等, 還有牽涉產假、童工和合同工報酬的立法,立法的時間從殖民地時期直至現在,總計至少在10多個以上。印度是一個聯邦制國家,除了聯邦立法,各州關于勞動問題的立法更是不計其數,且有很大差異。 在印度所有的勞動立法中,影響最大的,公認為《產業爭議法》(Industrial Disputes Act, IDA)。這個法律是1947年印度獨立前夕通過的,上世紀80年代中期有過一次修正案。這個立法的核心內容,是規范企業招聘和解聘員工的條件和程序。它明確規定,所有超過100人的企業,在解雇員工時,必須獲得州政府的批準。印度是一個民主國家,否決一個雇主的解雇請求,損失的是一票。批準一個解雇請求,損失的是成百上千或更多的選票。政治家從自身利益出發,非常符合情理地幾乎從來不批準雇主要求解雇員工的要求。 雇主失去了解雇員工的權利,對員工有什么影響?有兩個最明顯的影響。 一是有工作的人有了絕對的工作安全,就沒有必要積極工作了。我在世界銀行的一個朋友告訴我,他們援建印度的一個高速公路項目,最后中標的是一家中國公司。我初聽十分不解:難道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比印度更有競爭力嗎?答曰: 非也,關鍵的差別在勞動態度。中國工人來做這個項目,一定會不辭勞苦,夜以繼日,做完拿錢回家。印度的勞動力成本不比中國貴,但工人勞動太懶散,他們來做,這條路就不知何時完工了。總體來說,在印度,生活的悠閑和時間的寬松是顯而易見的,大家都是優哉游哉,擅長于高談闊論。 更嚴重的是,有工作的人非常舒服,更多的人則找不到工作。人們不用多少聰明才智即能明白,100人以上的企業用工和解雇需要政府批準,雇主就會盡量將企業規模控制在100人以下,超過100人的企業,雇人時也是慎之又慎。IDA作為保護員工權益的立法,極大地限制了印度制造業的發展空間,也嚴重制約了整個經濟的發展。從1960年至1995年,制造業占GDP的比重在印度尼西亞從9%增加到24%,在馬來西亞從8%增加到26%,在泰國從12.5%增加到28%,而同期印度制造業在GDP的比重從原來高于上述國家的13%,僅僅增加到18%。制造業的增長緩慢,不僅使這一時期印度的整個經濟增長慢于上述國家,尤其如很多印度朋友所指出的那樣,使得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大眾無法參與,無法在發展過程中找到工作并從中收益。因此,印度這一時期的經濟增長與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相異,并沒有導致絕對貧困人口的大幅度下降。 印度為什么落后?就是因為政府的過度立法、嚴格的就業管制擴大了政府尋租的空間,卻窒息了制造業發展的空間。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