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強調社會責任的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后為何容易變質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0日 07:44 每日經濟新聞
蕭劍 近日,媒體披露,中國建設銀行前董事長張恩照受賄案的判決書中提到,IBM曾向一位協助行賄張恩照的銷售代理支付了22.5萬美元。據報道,判決書中還提到了日本電子企業日立公司的香港子公司。 跨國公司行賄事件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我國已發生了多起跨國公司行賄案,像沃爾瑪、德普等等都曾卷入其中。據報道,近年來,跨國企業在華行賄的事件一直在上升,中國在10年內至少調查了50萬件腐敗案件,其中64%與國際貿易和外商有關。這些跨國企業行賄招數越來越高明,屢試不爽,被業內人士稱為“完美行賄”。 據透露,這些跨國公司或贊助受賄方的子女出國留學或為其安排工作;或承諾待受賄方退休后,聘請其擔任自己企業的顧問,“顧問費”非比尋常;或對政府高官、企業高管“助學”,提供EMBA免費進修;或在合同簽下來后,將部分工程發包給受賄方家人、朋友投資的公司等。 另一方面,素以強調“企業社會責任”著稱的跨國公司及其產品一旦進入國內,也往往發生嚴重的“醬缸化”變質現象。比如嚴重的產品質量問題、破壞與污染環境等。不久前,一份名單將33家在華知名跨國公司列在了一起———不是榮譽排名,而是環保違規。引人注意的是,名單中包括5家2006年“世界500強”公司的在華企業。很多以環保著稱的違規品牌,卻用“巧合”、“疏忽”和“意外”進行辯解。 許多跨國公司都具有富可敵國的經濟實力,很多跨國公司的成長壯大很大程度上緣于其守法經營和強烈的企業社會責任。我們曾經熱切希望,在這個經濟全球一體化的時代,跨國公司能夠憑借其非凡的實力,滌蕩一下國內腐敗、不負責任的商業環境,凈化我們的商業文化。 在資本、原材料和產品“三頭在外”經濟格局下,投資和出口支撐著一地、一國經濟增長的高歌猛進,內需市場和本土經濟的培育一再被忽視和延誤。許多跨國公司的實力本來就非常強大,加之他們在稅收、用地、環保等方面享受著“超國民待遇”,民族企業的生存空間進一步被壓制。 能夠維護和拯救我們自己的權益和利益的,唯有我們自己;唯有寄希望于完善我們的政治法律制度。 據悉,中國雖然頒布了嚴刑峻法,但貪污賄賂案件的查處率低于全世界平均水平。世界各國貪污賄賂案件的查處率大約為50%以上,發達國家達到80%,而我國的香港特區則可達90%以上。可是我國內地案件的查處率只有20%。根據中國人民大學一位學者的研究,中國貪污賄賂案件實際查處率只有4%。公民和公民法人無法積極有效地啟動維權、環保、反腐敗的法律程序,是其中問題的關鍵。在天津德普行賄案中,美國司法部認定德普向我國國有醫院醫生行賄162.3萬美元的現金,但是,德普在美國受到嚴厲的處罰,所失遠高于所得,在國內卻沒有受到任何懲處,受賄的國內醫生也未受到法律懲處。 須知要在根本的法律制度建設上確實走上法治之路,只有摒棄權力市場與權貴市場。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