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巫繼學:人類智慧對經濟和諧的不懈追求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0日 08:22 新浪財經
巫繼學 經濟和諧,是建設和諧社會的經濟基礎,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無論從歷史的還是邏輯的角度考察,追求經濟和諧都是人類的共同理想,都是人類智慧的的重要投向。 巴師夏給予了我們一個“和諧經濟”的夢想 經濟學說史上,有一個名叫弗雷德里克•巴師夏(1801-1879)的法國經濟學家,他以自己的代表作《經濟和諧》聞名。馬克思在做政治經濟學批判時,于《經濟學手稿》(1957—1858年)的開篇,就對其進行了分析批判。(《巴師夏和凱里》,《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足見其在經濟學說史上的不凡地位。 一般認為,巴師夏的凱里的“經濟和諧”理論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粉飾理論。因為他否認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矛盾的存在,鼓吹工人與資本家之間的階級利益是“一致”的,竭盡全力為資本家和當時社會矛盾已經十分明顯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歌功頌德,論證資本主義社會是個“非常和諧”的社會。巴師夏原先是法國南部一個葡萄酒業資本家,1845年移居巴黎,以宣傳自由貿易為業,創立了自由貿易協會并任秘書,還以歐洲自由貿易派的旗幟自居。他的主要著作是1845年發表的《經濟和諧》。他的理論的主要特征是論證自由貿易的合理性,反對保護制度,倡導“經濟和諧”論,反對社會主義。凱里則是美國造紙業和印刷業資本家,他以論述對立的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利益一致聞名。巴師夏的“經濟和諧”論和凱里的“階級利益和諧”論,基本觀點完全一樣,就是從他們所“創見”的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分配規律”出發,認為資本家和工人的利益是注定會和諧一致的,資本主義社會就是一個資本家和勞動者共同合作的、美好的社會。[要提醒大家的是,這兩位經濟學家對于解決勞資矛盾,與當前我們一些經濟學家相似,也不是從解決原生生產關系出發,而是從派生的分配關系出發] 在《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是從經濟科學的高度對巴師夏與凱里進行分析批判的。這似乎與后來一些人純粹從意識形態進行討伐大有區別。 馬克思說,他們兩人都懂得,[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對立面,即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他們兩人都認為,資產階級社會在現代經濟學中歷史地取得的理論表現,必須當作謬誤來加以抨擊,并且必須在古典經濟學家樸素地描繪生產關系的對抗的地方,證明生產關系是和諧的。這說明,巴師夏與凱里的經濟和諧理論,具有辯護色彩。 馬克思說,經濟規律的和諧在整個世界上表現為不和諧。這種奇特的現象是從哪里產生的呢?起初,英國的關系在國內被經濟學家們的錯誤理論搞亂了。現在,作為世界市場的統治力量的英國在國外搞亂了世界各國經濟關系的和諧。這種不和諧是真實的,而不只是以經濟學家們的主觀理解為根據。馬克思尖銳地指出,歷史地看,那個時代資本主義在本質上是不和諧的。 因而馬克思總結道,兩個人都是非歷史的和反歷史的。但是,在凱里那里,非歷史的因素是現在北美的歷史原則,而在巴師夏那里,非歷史的要素只不過是對18世紀的法國概括方式的留戀。馬克思從唯物史觀的角度指出了這兩位經濟學家的庸俗本質。 但是,馬克思從來都沒有說過,經濟和諧沒有什么不好,從來也沒有從一般意義上否定過經濟和諧狀態的優越性。許多批判巴師夏與凱里的人都忽視了馬克思還講了一段話:“他們兩人從事寫作的民族環境是完全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但他們卻產生了同樣的意向。”即追求經濟和諧的意向。要用今天變化了的世界,變化了的資本主義社會,與時俱進地進行解讀經濟和諧的話,我們倒是要感謝這兩位老經濟學家,是他們給予了我們“經濟和諧”的夢想。資本主義社會從馬克思那個時代以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一種看法我十分贊同,今天的西方社會,已經不再是馬克思批判的那種經典意義的資本主義社會,它從社會主義社會那里汲取了許多智慧,不斷地對其進行調整、改革即自身革命,不斷地進行創新與完善經濟機制,正在逼近經濟和諧的境地。 從另一個角度也告示人們,追求和諧同樣也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目標,經濟和諧也是資本占統治地位經濟制度下人們的夢想。 古代哲人對和諧社會的原初的燦爛智慧 如果追根溯源,人們會發現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追求和諧不僅是現代人的努力,而且也是古代社會以來人類的共同追求。在人類經濟生活的最初時代,先哲們幾乎都對和諧有過極為相近的看法。 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傳統的最后的偉大擁護者。作為一個天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影響之廣、之深、之遠,真正是幾千年才出一個。后來的許多偉人,在他的光芒之下,竟然顯得那樣暗淡。經濟史學家告訴我們,亞里士多德的所有權威著作并沒有一部是專門研究經濟問題的,但是他充分注意到經濟因素與社會生活中其他方面之間的關系,從這一觀點出發,討論了許多經濟問題。他在經濟領域的學術成就對經濟學說產生了深刻影響。(A•E•Monroe,1924) 亞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學》中,開宗明義表明國家必須追求“最高度的善”。他說,每一個城市國家都是某一種社會團體,每一個社會團體的建立都以一種善為目的,因為人類的每一種作為,其本意總是在于求取他們自己所的善果。通觀他的全書,他所謂的善,大體理解為社會各個方面的和諧是沒有錯的。 在亞氏看來,首先是男女之間的和諧,主仆之間的和諧,從而造就家庭和諧。其次,當若干家庭聯合起來,其目的不止于滿足日常需要時,就出現了村落。村落的最自然形態是由家庭繁殖而衍生的殖民都市。他是從家庭和諧導出了村落與都市的和諧。最終,在這些基礎上,才會出現整體即國家的和諧與社會和諧。從個別滿足到自給自足再到相互滿足,這些總是“至善至美”。他提出國家是促進人們美好生活的最高機構,因而他極其關心國家的起源的發展,以及它能被表現出來的最好的形式。他宣稱人天生是政治的動物,不認為國家是少數人的野心或多數人的愿望的人為產物。正相反,他主張,國家生根于人自身的本能,而開化生活要超出國家界限之外是不可能的。亞氏的思想中,人本思想、民本思想十分醒目,同時他也極富民族國家思想。亞里士多德認為,最好的國家,既不是君主政體,貴族政治,也不是民主政體,而是一種Polity[政體]──即他所設想的在寡頭政治與民主政治之間的中間型的政體。關于和諧的經濟體制,他說:“(一)或者是共同擁有一切事物,(二)或者是沒有一種是公有的,(三)或者是,有的公有,有的不公有。要做到沒有一樣屬于公有,那顯然是不可能的”。看來亞氏在所期望的政體,我們不去評說對與錯,但有一點很明顯,它與當今中國主流意識何其相似;亞氏所向往的經濟體制,何嘗不是我們所說多元化模式、混合所有制經濟呢? 幾乎在同時代,中國哲人也做出了同樣深刻的思考,表達了同樣深刻的哲理。記載著孔子思想的《禮記·大學》中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說: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國家;要治理好國家的人,要先整頓好自己的家;要整頓好家的人,要先進行自我修養;要進行自我修養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養完善;自我修養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頓有序;家庭整頓好了,然后國家安定繁榮;國家安定繁榮了,然后天下平定。這是儒家思想傳統中知識分子尊崇的信條。以自我完善為基礎,通過修身養性、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幾千年來無數知識者的最高理想。然而實際上,成功的機會少,失望的時候多,于是又出現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積極而達觀的態度相互結合補充,幾千年中影響始終不衰。同樣,追求至善至美,也是中國哲人的所指向的最高境界。如何達到這等高境界,中國哲人描述的軌跡是“中庸之道”。是的,如果我們將“中庸之道”理解為和諧之道時,將令人耳目一新。 經濟和諧萬里長城的立足點 我在《以人為本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邏輯起點》一文中,表達了一種觀點,即認為構建和諧社會從而建立和諧經濟,必須將“以人為本”作為邏輯起點。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社會之間的關系,應該講,就是中外先哲思想合乎邏輯的演繹。首先,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人與自然的關系細究起來還分幾個層次:一是人與大自然即物質自然環境的關系。世人現都認同環保,特別是發展經濟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不能以無限制地犧牲不可再生資源為代價。破壞環境獲得物質財富的歷史,已成為人類睡眠中的持續惡夢。二是人與生物的關系。物種豐富的生態系統,不僅為整個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資源,而且我們也是這個共生系統中的一個成員。然而,人類經濟活動對于生物資源的開發,是貪婪的、瘋狂的與不計后果的,已經嚴重導致地球上的物種銳減。三是人與作為自然的人自身的關系,即人的生物意義上的關系,諸如疾病,生存與繁衍,遺傳,性關系,克隆人,等等。天災、人禍,特別是經濟生活中此起彼伏觸目驚心的安全災禍,就是人與自然關系遭破壞的后果。 近年來的非典、窗體頂端、窗體底端、海嘯,以及困擾我國的惡性窗體頂端窗體底端安全事故,都一次次地警告我們: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對于人類來講生死攸關。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是互相依存,共生共榮,以求得“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其次,是人與人關系的和諧。人與人的關系可以從兩個層面解讀:一是它的社會關系層面,即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廣義的);二是它的自然關系層面,上面我們已經談及。人與人的關系是一個復雜體系,包括經濟關系,文化關系,宗法關系,政治關系,社會關系(狹義的),等等。其中經濟關系在社會生活中是最為基礎。在當前,從大環境來看,是一個存在著多種經濟成份并存的混合所有制經濟系統,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勞動之間的關系,資本與勞動之間的關系,資本與資本之間的關系。在這類關系中,公平與公正、貧富差距,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的焦點,成為改革與發展的障礙,成為社會生活穩定的關鍵。人和方能政通,對這種關系和諧的期待,是朝野的最大的愿望。當前表現得尤為突出的是貧富差距從而貧富對立,虐窮心態與仇富心態對立,企業中的勞資沖突,以及各種社會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明爭暗斗。最后,是人與社會、社會之間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同樣是一個復雜的關系體系,包括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局部(單位、企業、家庭等)與整體(代表整體的政府、公眾)的關系、不同區域、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社會關系,等等。過去講的城鄉、體腦、工農三大差別的關系也歸此類,現在還要得要加進落后地區與發達地區、東部與西部、沿海與內地等關系。這一類關系,核心在于個人、局部同全社會的差別統一,整體協調。在這一關系上,同樣出現了極端行為。從全球的角度看,群體意義上的霸權主義、單邊主義、恐怖主義、奴役行為等,個體意義上的享樂主義、自私行為、虐待、傷殺、反社會反人性行為等,當屬此列。這些極端行為本質,都是與社會的對立,都是將其它群體視為異己、視為動物,視為仇敵,平等、人權、和諧在這里蕩然無存。當前我國經濟生活中表現突出的就是,貪污盜竊、權力資本、行賄受賄、黑社會行為等。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