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龍永圖:外資也是本國企業 中國入世開放還不夠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6日 17:16 贏周刊
□贏周刊記者 李域 最近一段時間,國內陸續展開了關于中國入世五周年的系列研討會。誠然,入世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了13%,但是漸漸退去貿易保護膜的中國經濟,依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比如日益加劇的貿易摩擦、知識產權保護、農業保護、國企缺乏競爭力等問題。那么,在此之際,我們該如何冷靜而客觀地去分析、總結加入WTO五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得失呢? 9月28日,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先生蒞臨廣州,為廣州跨國公司論壇閉幕致詞。作為中國加入WTO的首席談判代表,龍先生又是如何看待入世這五年的成績呢? 入世沒有過渡期 贏周刊:再過幾個月,中國金融行業即將全面對外開放,作為最后一個對外全面開放的領域,從目前的情況看,經過五年過渡期,中國金融體系是否已經做好全面開放的準備? 龍永圖:我首先要澄清的是,很多人認為中國入世有五年的過渡期,這其實是一個誤解。中國入世沒有過渡期,中國在2001年就已經正式成為WTO的正式成員了。入世是新階段的起點,各行各業應該制訂新的開放計劃。 在這五年中,我們的金融改革,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已經取得了很大成就。建行、中行都已成功上市,成為市值超過千億美元的大金融機構,通過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存在的大包袱基本上甩掉了,財務健康凸現。 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現在可以利用金融改革帶來的成果,加大開放。全球最新的管理理念、產品、技術的進入,能夠提高競爭的層次。如若僅在現有的體制內展開競爭,很難真正知道經營水平的高下。尤其是中國金融體系跟國際先進的體系相比,差距還是非常大的。國內金融機構還是需要向國外學習,提高管理水平。 贏周刊:按照中國入世的承諾,中國金融業的對外全面開放勢在必行,但是去年年底國內出現中國金融開放過度的聲音,那么中國目前的金融開放程度如何?究竟改如何評價金融行業的開放過程? 龍永圖:中國的入世主要是政府的入世,中國政府把握著逐漸開放市場的節奏。 在中國的金融領域,中國自主開放和承諾開放的進展都還是比較快的。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入世的承諾到2006年底基本上都會實現,但是進展較快不等于開放過度。 在過去五年金融行業的開放中,最大的進步是,各方面對金融開放認識的深入。原來的觀點是,不開放就是封閉或者開放就是外資金融機構隨便進來。經過五年的漸次開放實踐,現在較為普遍的認識是最終我們還是要走平衡道路,既要通過開放對國內金融機構施加壓力,另一方面開放又不能對國內金融體系形成過大的沖擊。 中國入世的開放總的來評價不是過度而是還不夠。但是現在中國政府的某些部門在遵守規則和市場開放方面還做得不夠好。因此開放仍然伴隨著遺憾。 外資也是本國企業 贏周刊:長期以來,外資在中國投資享受的是超國民待遇。中國普遍地給予外資企業稅收優惠待遇。比如在所得稅方面,中資企業的實際平均稅負在22%至24%之間;而外資企業的實際平均稅負在10%至13%之間,現階段這樣的政策是否對國內企業產生的競爭力產生影響? 龍永圖:在市場經濟里,用出資模式來判別企業類別是落后的講法,所有的類型的企業都享受國民待遇,這才是WTO的精髓。 20多年前,吸引外資是為了補充國內儲蓄不足、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外資企業生產的產品也大多出口。但是現在,中國在外資心目中早已從僅僅是一個低成本的生產中心轉化為一個生機勃勃的巨大市場,外資企業生產的產品也不再主要運往國外,而是大部分開始在中國境內銷售。 如果外資企業的產品依然主要銷往國外,那么可以適當給予其一定的優惠政策,因為這樣有助于中國的就業和稅收,但目前的情況是外資企業們在中國生產、銷售,這些優惠政策的確該重新考慮。將來不管是內資企業還是外資企業,在中國將享受同等的國民待遇。 贏周刊:在中國已開放的產業中,每個產業中排名前5位的企業幾乎都已由外資控制,中國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在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這些現象是否表明中國已經到了重新審視外資角色的時候? 龍永圖:盡管中國已連續15年成為吸收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但從人均吸收外商投資、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占GDP的比重等指標來看,中國吸收外商投資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較大的空間。 近幾年中國國內資金和外匯儲備的確比較充裕,但國際投資所承載的各種競爭力和效益,以及有效資本和技術創新能力,仍將對中國調整經濟結果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提高吸引外資的利用效率,重申對外開放的重要性,中國走到今天已經沒有退路可言。只有通過招商引資和與外資合作,引進市場渠道和管理技術,從而成為全球的生產網絡和供應網絡,使中國經濟成為全球經濟的主流。 從加工中心轉向研發基地 贏周刊: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低成本的加工中心曾是外商在華投資的主要領域,近年來跨國公司在華技術轉讓和研發活動日趨活躍,就公開數據顯示,2004年,中國的研發水平已達到國內GDP總值的1.25%, 這是否意味著中國將逐漸轉型成為世界工廠的研發基地? 龍永圖:出現這種情況是好現象,中國目前的研發總投入還遠遠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開放之初,中國選擇低成本的加工中心來吸引外資是權益之計,但是隨著外資的引進及其帶來的先進技術,國內的技術創新也出現了飛躍,使我們很多產業迅速提升。現在在華的很多外資企業逐漸開始將研發中心向國內轉移,就表明了中國的身份正在改變。但這并不表明低成本的加工中心不重要,我們仍然需要把握這個優勢。 比如新加坡,在初步發展時期,情形與中國很類似,但是到目前,新加坡政府仍然保留勞動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企業的位置。 贏周刊:經過15年的談判,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134個成員,在入世后的這五年的進程中,中國的行動及對全球經濟發展的貢獻如何? 龍永圖:中國一直都在積極參與國際經貿“游戲規則”的制定,由“被動參與”向“主動建設”轉化,正逐漸成為這一體制的“參與者、維護者和建設者”。中國之所以能從多邊貿易體制中獲得巨大收益,關鍵之一是中國正確處理了與現行國際體系的關系,中國已從建國初期的國際體系的“挑戰者”和“局外人”,逐步轉變成現今的國際體系的“維護者”和“建設者”。 總的來說,中國經濟的發展對全球而言是積極因素。入世五年來,中國在出口大幅度增長的同時,也成為重要的進口國家。中國目前的進口總額中,六成來自亞洲國家,過去十五年來,中國從非洲的進口每年增長50%。中國經濟的發展為發展中國家創造了機會。至于中國對美國貿易產生的順差,只是短期內的結構性問題,與中國的貿易政策沒有關系。 龍永圖 龍永圖1965年畢業于貴州大學英文系,1973年至1974年在倫敦經濟學院研究生院學習,主修國際經濟學。 龍永圖1992年1月出任外經貿部國際司司長,開始參加中國的復關談判。1994年被任命為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部長助理,1997年被任命為副部長。1995年1月至2001年9月期間,他作為首席談判代表,在第一線領導并最終成功結束了長達十五年的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談判。 龍永圖長期從事對外貿易和國際經濟合作工作。1978至1980年在紐約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工作。1980年至1985年期間,龍永圖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紐約總部工作,負責制定亞洲地區發展規劃,并在1985到1986年擔任該機構駐朝鮮副代表。1986年至1991年,在擔任外經貿部中國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副主任期間,負責協調中國政府同聯合國發展機構的經濟合作。 2003年起,博鰲亞洲論壇理事會在東京選舉龍永圖為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 中國入世的開放總的來評價不是過度而是還不夠。但是現在中國政府的某些部門在遵守規則和市場開放方面還做得不夠好。因此開放仍然伴隨著遺憾。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