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第二曲線同心圓與沉默的契約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3日 00:34 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
第二曲線、同心圓與沉默的契約(上) “當代管理思想家中,就天賦、創(chuàng)造性和思想性而言,無人可及查爾斯·漢迪。能做到跳出管理世界的圈子,審視管理世界內部的作家人數(shù)極為有限,而漢迪就是其中之一。……他使任何關心管理和組織的未來的人感到不安,當人們將注意力落在‘如何’(How)上時,漢迪卻教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到‘為何’(Why)上。”說這番話的是倫敦商學院教授,首創(chuàng)“核心競爭力”、“公司想象力”和“戰(zhàn)略彈性”理論的管理大師加里·哈梅爾(Gary Hamel)。 查爾斯·漢迪年輕的時候(1967年)曾參與了倫敦商學院的建立,擔任過倫敦商學院的教授,但他對商學院教育的作用一直持保留態(tài)度,認為經(jīng)理人真正關心的問題,“如果不是沒有的話,也是很少在我所知道的商學院課程中出現(xiàn)。”他希望有一所能夠使經(jīng)理人“學習那些一般的商學院沒有教你的問題”的學校。一個合格的管理者要成功應對商業(yè)問題,必須同時具備商業(yè)知識、商業(yè)技能和獨特的商業(yè)氣質,商學院能教給你的,基本上是一些商業(yè)知識,你很少能在那里習得真正有效的商業(yè)技能,更不用說商業(yè)氣質了。 商業(yè)氣質其實是一種看待、思考商業(yè)世界種種問題的方式,一種思想的技能,以及與這種商業(yè)的世界觀相關聯(lián)的人生態(tài)度和行為習慣。人可以在短時間內學會一大堆新的商業(yè)知識,但很難在短時間內獲得新的思維技能和行為習慣。在一個外部環(huán)境變得越來越不確定,企業(yè)成功的路徑越來越不是“順理成章”的時候,能在商學院學到的那些知識就越來越不構成管理者個人的競爭力。這正是商學院令人失望的地方。也正是出于這種失望,漢迪離開商學院,利用新的傳播手段(書籍、報刊和電視)來從事他的教育—— 一種以傳播商業(yè)世界觀和思想技能為主要內容,關注商業(yè)的“道”而不是“術”的教育。從此,世界上少了一個商學院教授,而多了(準確地說是有了,因為在此之前還沒有)一個“商業(yè)哲學家”(Business Philosopher)。 漢迪早年在牛津大學修的是古典(希臘和羅馬)文獻、歷史和哲學。畢業(yè)后在皇家殼牌石油公司工作了10年,隨后又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學習管理,學成后回英國創(chuàng)辦倫敦商學院,并在那里擔任管理心理學的教授。從1977年到1981年,漢迪在一個從事社會倫理和價值觀研究的研究中心工作。在過完49歲生日之后(1981年7月25日),他毅然放棄了體面的頭銜和身份,成為一個“自我雇傭”的“個體戶”。令人驚異的是,離開大象式組織,成為跳蚤式的“個體戶”后的漢迪,不僅沒有與社會隔絕,泯然眾人,反而成為與各種機構和社會組織聯(lián)系更加緊密的個體。他長期在BBC的“今日”欄目中主持“今日思想”節(jié)目,他擔任過英國皇家學會主席(1987年至1989年),他先后獲得由英國多所大學授予的榮譽博士學位。2000年,漢迪被授予英國皇家爵士勛章。 漢迪教育背景、豐富的經(jīng)歷和專業(yè)跨度巨大的職業(yè)生涯直接影響了他的思想的形成。在一定意義上說,漢迪本人的經(jīng)歷就是他的思想和理論的生動案例。漢迪的主要著作有:《理解組織》、《工作的未來》、《管理的諸神》、《造就管理者》、《非理性的時代》、《空雨衣》(美國版書名為《悖論的時代》)、《超越確定性》、《饑餓的靈魂》、《大象與跳蚤》等。其中,《空雨衣》是漢迪最重要的著作,集中表達了漢迪對當代商業(yè)世界的特征、個人和組織的命運的深邃獨到的見解。 在漢迪看來,悖論是我們時代的基本特征。說到悖論的時代,我們自然想起狄更斯的那段名言:“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智慧的年代,這是一個愚蠢的年代;……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春天,這是一個令人絕望的冬天;我們眼前什么都有,我們眼前一無所有。”但漢迪把我們的時代稱為“悖論的時代”,并不是對這個時代本身的狀況下判斷,他關注的是這個時代里圍繞著人和組織的種種悖論以及悖論纏身的人和組織如何生存、發(fā)展。 當我們在不斷地追求速度和效率中變得越來越慢越來越?jīng)]有效率,當我們的財富本身帶給我們的是不斷增加的貧困感,當成長本身就是另一種形式的衰落,堅守核心本身就是在走向邊緣的時候,我們如何獲得我們真正的速度和效率,如何獲得并擁有真正的財富,如何持續(xù)成長并且找到安身立命之所?當生存競爭的格局變得越來越不確定,我們如何避免胡打亂撞或隨波逐流,如何在不斷改變方向的過程中保持連續(xù)性和方向感?當我們在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邏輯下不斷適應環(huán)境,從而變得毫無個性、失去存在的理由時,我們如何做到既適應環(huán)境而又與眾不同? 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yè),都會面對諸如此類的問題。 我們可以從著名的“羅素悖論”中感受到悖論的特點:一個理發(fā)師聲稱他只給不為自己理發(fā)的人理發(fā),那么他該不該給自己理發(fā)?所謂悖論(Paradox),其實就是包含著陰謀、詭計和邏輯陷阱的判斷和選擇。兩種相互對立的觀點、指向共存于一體。只要你選擇其中一個,你也就渾然不覺地選擇了另一個。換言之,正好違背你主觀愿望的東西,在你選擇你希望得到的東西時被暗中“搭售”給了你。比如,當你找到一條成功的道路時,失敗也被暗中搭售給了你;當你追逐時尚的時候,落伍被暗中搭售給了你;當你選擇自由的時候,奴役被暗中搭售給了你。 你在做任何一種選擇時,都會犯下“選擇的原罪”,都已經(jīng)向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某種既神秘又不神秘的力量借了高利貸。這筆債遲早是要還的,還得越晚,支付的利息自然就越高。任何成功都是一種舉債(其“債主”就是失敗)經(jīng)營的成功,個人和企業(yè)要想持續(xù)成長,而不是因欠債過久而被“債主”徹底扣留,就必須適時讓成功“出手”,主動選擇失敗即放棄原有的成功,尋找新的成功。如果你沿著一條成功的路徑一直走下去,最終必然被失敗所擄獲。這就叫“曲線邏輯”。“我們慢慢開始,體驗著,搖擺著,先是上升,然后是衰退。這是英王朝的故事,是俄羅斯王朝的故事,也常常是所有王朝的故事。它是一個產品生命周期的故事,是許多個公司中興和衰落的故事。” (待續(xù),詳情請見《21世紀商業(yè)評論》9月刊)
【發(fā)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