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查詢:

盛大林:社會保障體系何時不再拖后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1日 09:40 新浪財經

  

盛大林:社會保障體系何時不再拖后腿

新浪專欄作者盛大林。(新浪財經資料圖片)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財經新聞圖片

  盛大林(盛大林的BLOG),筆名盛晟、蔣正之、霖大圣等,1991年畢業于武漢大學。曾任河南《大河報》首席評論員,現為河南《東方今報》總編輯助理。曾發表雜文、時評、散文千余篇,其中百余篇被《報刊文摘》《雜文選刊》《作家文摘》等轉載,數十篇入選各種版本的年度最佳雜文。曾在《深圳商報》《三晉都市報》《半島晨報》《大河報》等開設專欄。曾獲北京雜文獎一等獎,首屆中國時評大賽二等獎等。出版有《千萬別當真》、《大林白話》(雜文時評集),《毛主席詩詞鋼筆字帖》、《唐宋愛情詩詞鋼筆字帖》等。

  9月18日-9月24日,新浪財經把一周的時間留給盛大林。----編者按

社會保障體系何時不再拖后腿     9月21日  星期四

  文/盛大林

  觀察經濟社會問題久了,我有一個發現,那就是很多問題都與社會保障有關。或者沒有社會保障,問題就無法解決;或者有了社會保障,就可以促進問題的解決。

  比如內需不旺。拉動經濟發展的有三駕馬車:投資、外貿、消費。多年來,中國的投資連年增長,甚至由于投資過熱而導致了現在的經濟過熱。外貿出口更是強勁。今年8月,出口值高達908億美元,增長32.8%,貿易順差創記錄地達到188億美元。但內需一直不旺。2005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只有6.7萬億元。為了鼓勵消費,國家采取了很多政策,比如起征利息稅,主要就是想讓人們少存款、多消費,但效果并不明顯。是因為老百姓沒錢嗎?不是的。截至2005年末,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突破14萬億元,人均存款超過1萬元。那么,人們為什么有錢不花呢?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社會保障。有的存錢是為了“防老”,有的存款是為了“防病”,有的存款是為了“備教”,或者兼而有之。沒有社會保障,只好“自我保障”。

  再比如“三農”問題。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在于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減少農民數量、提高農業生產力等。很多專家主張把農村的土地直接分給農民,實行農地的私有化。但有些官員和專家堅決反對,而反對的理由中最主要的一條就是農村沒有社會保障,而“土地是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為了減輕農民的負擔,全國各地都陸續免除了農業稅、農業特產稅等。但農民的負擔仍然很重。由于醫療保障覆蓋面小,加之藥品和醫療價格畸高,致使許多農民看不起病,全國每年大約有1000余萬的農村人口因病致貧或返貧。

  又比如最低工資標準問題。為了保護勞工的權益,各地不斷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但經濟學家們對此一直不以為然。前幾天,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還撰文說:“‘最低工資’是我知道的、唯一的沒有任何經濟學者贊同的政策。經濟這門學問傻佬甚多,什么發神經的政策也有行內君子支持,只是最低工資沒有。”實際的執行情況也證明“最低工資制度”并不能有效地保障勞工的權益。比如有的“血汗工廠”就把工資定在最低線上,“最低標準”即是“工資標準”,而這個工資標準根本不足以回報工人付出的勞動。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呢?社會保障就是最有力的武器。比如,如果低保標準或者失業救濟定為每月400元,那么每月600元的工作就不會有多少人愿意干,這樣就可以“倒逼”用工單位提高工資。

  還有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問題。無錢治孩子的病賣血賣腎的,無錢供孩子上大學父母自殺的,為給父母治病女兒賣淫的,生活無著流浪街頭的,走投無路最終偷盜搶劫的,因為失業或極端貧困而聚眾鬧事的……假如有了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這樣的悲劇還會發生嗎?

  然而,中國的社保體系的覆蓋面卻很小,保障水平也很低。據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有44.8%的城鎮人口和79.1%的農村人口沒有任何醫療保障,基本上是自費看病。對農民來說,根本沒有“失業”和“退休”之說,當然也就沒有失業保障或養老保障。那么,社會保障體系為何遲遲不能完善呢?缺錢。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資金缺口非常巨大。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負責人透露,我國社保體系養老金的缺口總規模達2.5萬億元。為了填補社保資金缺口,國家也想了不少辦法。比如2001年曾想借“國有股減持”來補充社保資金,終因市場強烈抵制而告失敗;后來,社會基金大舉入市,以求

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但為了確保安全,收益也很有限。

  社會保障資金應該主要從哪里來?當然應該來自公共財政。在一個市場經濟體制中,社會保障制度的主導者應當是政府。從世界各國的情況來看,雖然社會保障的資金來源應該多元化,但政府的財政補助應該是其中的“大頭”。近年來,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也在不斷加大。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中央財政連續多年大幅增加對

養老保險的投入,主要用于補助部分省市的養老金支付缺口。1998年,中央財政對養老保險補助了24億,到了2005年,該數額已經超過了500多億元。2006年的財政預算顯示,社會保障支出增加到4181億元,比上一年又增長500多億元。但這個數字仍然是杯水車薪。

  政府這么“小氣”,是因為財政很窮嗎?說窮當然窮得很,中國這么大,用花的地方太多。說不窮也不窮,2004年、2005年,連續兩年的財政收入增長超過5000億元,今年增長可能超過1萬億元,財政收入將超過4萬億元。這么多錢,都用到哪里去了呢?2004年的《中國統計年鑒》顯示:2003年,國家財政收入為21715.25億元,財政支出為24649.95億元。國家財政按功能性質分類的支出:2003年,經濟建設費7410.87億元,社會文教費6469.37億元,國防費1907.87億元,行政管理費4691.26億元,其他支出4170.58億元。可以看出,中國財政的最大支出是經濟建設。可是,投資搞建設應該是一個服務型政府的主要職責嗎?

  地方政府近幾年也不缺錢。紅紅火火的“賣地生意”,讓地方政府財源滾滾。但各地的政府在經濟建設上一擲千金,就是不愿意在社會保障上慷慨解囊。——這些取之于農民的錢,為什么不用在農村的社會保障上呢?

  “加法”比“減法”容易得多。在財政收入連年大幅增長的情況下,正是彌補社會保障資金缺口的好時機。比如,在安排下一年度的支出時,其他各項支出基本保持原來的比例和數量,把幾千億甚至上萬億元的增量投向最重要、最急需的領域,這總不難吧?但政府一直沒有這樣做,新增5000多億,也只拿出500億用于社會保障。有專家匡算,構建覆蓋全民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所需花費大概為1500 億至2000億元。這個數字只相當于GDP的1%~1.5%,國家財政收入的5%~7%。而如果現在實行“全民低保”所需要的“新增投入資金”則不會超過180億,這一數字只相當于全國財政收入的0.6%還不到。但很多人認為吳敬璉“實現全民低保的條件已經基本成熟”的觀點“太超前”。殊不知,中央財政用于社會保障的支出占中央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加拿大為39%,日本為37%,澳大利亞為35%,我國只有10%左右。說到底,還是因為“投資型財政”還沒有轉變為“公共財政”。而要實現財政的轉型,則取決于政府職能的轉變。

  令人欣慰的是,政府也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國家發改委前不久下發的《醫療行業“十一五”發展指導意見》顯示,中國醫療事業的發展進入關鍵時期,全面配套的綜合改革勢在必行,新的衛生體制改革目標是,2010年實現我國對世界衛生組織“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承諾,所有居民全部享有醫療保障。《意見》要求,“十一五”期間,要堅持政府主導和市場機制相結合的原則,積極穩步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加在政府衛生投入,解決醫療醫療的收入補償問題,根本改變“以藥養醫”的局面。加快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進一步擴大社會醫療保險的覆蓋面。

  社會保障是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一只“牛耳”。這項服務做好了,其他各項工作的開展就容易得多,社會的和諧也就有了基礎。因此,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擴大保障覆蓋面和提高保障水平應該是各級政府工作的主要著力點。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