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葉檀:中國高油價是由行政權力熬出的堅硬稀粥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8日 07:40 每日經濟新聞
葉檀 每經評論員 油價是一個牽動了太多人利益、太多人感情的話題,也成為中國壟斷行業與行政價格雙軌制下的活樣板。對此話題平心靜氣,殊為不易。 最近國際市場油價連創新低,歐佩克一攬子油價每桶跌破60美元,到達今年3月以來的最低點,而國內的成品油價不僅并未聞風而降,主管官員反而頗有勇氣逆勢而上。9月13日,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表示,盡管國際油價近期有所下跌,中國目前的汽油價格仍低于國際市場水平,這被普遍解讀成在為油價上漲預留空間。而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統分析和市場分析研究室主任姜克雋亦表示,近期是油價波動比較厲害的一個階段,但不能據此認為國際油價將會很快回落到50美元甚至40美元。這也意味著,決策參與者并不認為此輪油價高位震蕩會讓世界油價進入下行通道。而按照發改委鎖定的改革路徑,市場人士認為,今年年內我國成品油價格還將大幅上調。 觸目驚心的議論所反映出的情緒,證明油價已經成為一個火藥桶,在這樣的時刻,那些交出上半年輝煌業績的國內石油巨頭,又站在了前沿陣地。 這些石油巨頭的回應大致有三點:第一,油價并非他們所定,主要操縱于發改委手中。中國成品油價定價實行政府“半只手”調控法,發改委參考新加坡、鹿特丹和紐約三地加權平均價格,加上運費后制訂出國內成品油零售中準價。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集團以中準價為基礎,在上下8%的區間內制訂最終零售價格。 第二,石油巨頭在承擔經濟責任的同時,仍然承擔了社會責任。為保證國內市場油品供應,今年上半年,三大石油公司加大生產:原油產量增長5.8%,國內加工原油增長5.4%,國內成品油產量增長4.6%。這些數據的背景是目前煉廠每煉一噸油,平均要賠400元人民幣。 第三,國內有車族所要承擔的養路費、高速公路費等各種稅費提高了消費成本,燃油稅與養路費也在大起沖突。 由此石油企業起碼道出了一點,即中國動輒得咎的高油價是一鍋由行政權力熬出的堅硬稀粥。 中國的石油企業都是上市公司,公益性、行政管制之下的央企與上市公司的市場性質兩者之間如何協調,從來都是中國經濟改革中最困難的問題。當中石油、中石化因煉油發生虧損時,國家不得不用補貼平衡投資者的利益,中石化從財政部得到的100億元只是小數,據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兼亞太首席經濟師謝國忠估計,補貼數額占國內GDP的2%。2005年國內GDP突破15萬億元,按此計算,如果包括各地的間接石油補貼,總額將達到3000億元。 現行石油企業體制最大害處恐怕不是高油價,而是市場定價權遲遲不能出臺。國內石油巨頭們雖付出高昂代價在全世界尋找油源,但他們顯然沒有動力改進自己的議價體系,因為國際市場高油價絲毫無損于他們獲利。中國是資源進口大國,目前40%左右的原油依靠進口,但令國人痛苦的是,我們并未獲得與進口大國身份相稱的議價權。因此,商務部副部長魏建國近日呼吁應盡快啟動原油、氧化鋁等商品聯合對外談判機制。也有人認為應盡快進行期貨操作,應對風險。前者依靠行政力量的整合或可收些微之效,而后者帶給國人的恐怕只是不堪回首的沉痛教訓。在一個由兩三家賣家壟斷的資源性行業中,要發展期貨市場,無異于天方夜譚。所以,中國的油價與世界期貨市場油價并不是滯后兩三天的問題,而是兩個市場根本無法兼容的問題。 當一種公司體制既讓消費者憤怒,也讓公司不滿,更無助于長遠的發展時,決策層應該考慮,借助資本市場真正改革一下管治方法了。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