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郭立場:有多少科研成果是沒有實際價值的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 15:06 新浪財經
作者:郭立場 每年國家統計的數萬項科研“成果”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無實際價值,形成了大量的“科技泡沫”。全國政協“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專題協商會上,幾位科學家表示,科技界必須改革以“量”為核心的評估體系,否則因其所引發的浮躁學風和“科技泡沫”將阻礙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與進步。(《新京報》9月7日) 現在學術界流行一句順口溜:“剪刀一剪,漿糊一粘,大名一簽,長長一篇!焙芏嗾撐木瓦@樣堂而皇之地制造出來。而“拼湊抄襲,造假浮夸;熱衷社交,注重創收;師生一氣,互搭便車”更是學界中人心知肚明的“潛規則”。據統計,我國SCI(科學引文索引)論文的數量已居世界第五,但1994年至2004年十年間每篇文章的平均索引率卻排在第120位之后。可怕的是,當論文的粗制濫造成為社會常態,當對數量的期待超越對質量的渴求,當“學將不學”的局面無以遏阻,當社會上的人不再認為學術值得社會尊重,學術也就背離了其固有的初衷。 目前中國國內學界的現實情況是,更多的人存在求學的浮躁風氣,對中學生、大學生不注意興趣的培養和啟發;對研究生、博士生又以論文的多寡來“論英雄”。最近一項調查顯示,77.39%的院士對我國學術界目前的科研道德狀況給予了“非常嚴峻”和“比較嚴峻”的評價。而八成院士認為學術界道德狀況“嚴峻”,及其所指出的“寬嚴失當”的事實,中國科研成果90%無實際價值,本該追求科研質量卻變成了盲目追求科研數量,科研論文數量的確上去了,成果數目增長了,期刊也越來越厚,文章越來越多,但質量卻并沒有相應提高,著實令人堪憂。 馬克思•韋伯指出,一個學者要想贏得社會的認同感,無論就其表面和本質而言,個人只有通過最徹底的專業化,才有可能具備信心在知識領域取得一些完美的成就。但是,因我國不少科研院所和高校在人才評價中只看重科研成果數量而不注重其質量和科學意義,導致了科研人員急功近利,為獲獎和晉升而搞‘短、平、快’,成果得不到轉化,甚至還催生種種學術不端行為。而高校流行的教授相當于副廳或廳級的標準“換算公式”,足見官本位意識的無處不在,以及深入人心的程度之深。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糾纏不清,學術研究被異化為“仕進”、“待遇”的一種手段。 科技創新重在質量,不能盲目追求論文數量。面對令人擔憂的學術道德現狀,通過怎樣的努力,改善當前的學術道德狀況,顯然需要確立學人在學術道德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只是,在學術不端盛行的今天,單純強調學術規范和學術倫理教育顯然有些太過理想主義。要改變目前的現狀,固然需要學人的自律自重,需要科教管理者負起本應擔當的責任,營造一個好的文化氛圍,但需要指出的事,趨利是人的天性,倘若不改變現今的量化考核、指標限制,不求名利的科學家就沒有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也就不可能轉變當前的學術現狀。以往,致力于學術道德狀況的改善和水準的提高,我們過多強調的是,最根本的要依靠學人的自覺和自律,要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力戒浮躁、潛心鉆研,而沒有從外部環境找原因,也沒有從學術考評體制和機制找問題,走了不少彎路。 一些專家認為,盛行于學術界的不正之風,其根源在于現行的學術評價、人才評價機制以及人才評聘機制不盡合理。依現時的國情,學術制度的改革,不能囿于大學自身的變革,還需輔以整個社會的改革,特別是政治體制的革新,才能徹底根除掉根深蒂固的功利意識,并最終還學界以清凈。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