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樊綱:中國需要高投資 需要20%左右的增長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5日 09:35 《新青年·權衡》雜志
我們需要投資有一定規模的增長,40%、50%的高增長不行,20%左右的增長還是需要的 □ 樊 綱著名經濟學家 2006年上半年,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接近11%,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速度高達30%。通常,在這種情況下,進口需求會有所增長,貿易順差會有所下降。但我們的情況恰恰相反,貿易順差進一步增加,達到614億美元,按年率算比去年又增加20%,對GDP的比重也進一步加大到7%。 此時,中國GDP中投資所占的比重已經達到45%以上。同時,大量貿易順差伴隨著外資流入,導致貨幣供應量增大,使經濟發生過熱。很多人據此認為,中國的儲蓄太多、消費太少是導致內外經濟失衡的原因。很多經濟學者紛紛提出,要通過提高消費、降低儲蓄來糾正經濟失衡。但在我看來,這些對策在短期內很難奏效;有些對策所依據的經濟分析,也經不起認真推敲。 消費低是因為收入低 首先,中國的消費增長并不慢。中國的消費歷來穩定增長,它不會出現像投資那樣的50%的劇增,從來沒有發生像韓國那樣的信用卡泡沫導致的高增長,也沒有發生像投資那樣在1999年的5%的低增長。消費的實際增長一直穩定在8%-10%左右,現在則是12%以上。即使是GDP中的消費(即消費品增加的部分),仍然是9%左右,與GDP的增長基本持平。過去幾年GDP中消費比例過低、投資比例過高,不是因為消費的增長下降了,而是由于投資增長過快,使投資在GDP當中的比例擴大,把消費的比重擠小了。 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原因—不是因為消費的增長下降,而是因為投資的增長過快,導致了比例關系的變化。這兩個原因的政策含義完全不一樣,因為要恢復比例,是抑制投資的增長,還是進一步刺激消費增長?在投資增長過熱的時候再去刺激消費,那會使經濟更過熱。正確的措施只能是抑制投資的增長以恢復GDP當中比例的平衡。 其次,怎么才能使消費更快地增長?現在國際、國內有一個流行說法,中國人消費品買的太少,不像美國人消費得那么多,似乎只要中國人多消費一點,政府采取政策鼓勵人們多消費,就可以解決世界不平衡的問題了。可是中國的人均GDP只有1000多美元,美國達到人均接近40000美元,消費水平怎么可比?中國人消費水平低是因為中國人沒錢。 在國內,人們現在講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中國農民的消費水平太低,因此中國的消費水平太低。可是農民消費水平低不是因為農民有錢不消費,而是因為農民沒錢,是收入水平低而不是消費水平低。中國農民其實是中國消費傾向最高、儲蓄率最低的群體。中國農民把所有的收入都拿來消費了,孩子上學、醫療還沒有著落。 因此,中國消費的增長絕不可能靠刺激農民的消費來實現。農民收入的提高,是就業增長的問題,是整體經濟的增長,包括投資的增長、城市化的深入,不可能靠政府補貼來實質性地增加農民的收入和消費。 靠政府補貼提高消費不現實 從另一角度來看,中國40%左右的儲蓄率確實是有其原因的。現在人們經常提到的有社保體制不健全,資本市場效率低,是導致人們儲蓄率過高的原因。這都是對的。但這兩個問題的解決可不是一個短期的事情,在任何國家都需要幾十年的時間來發展與改革,所以不可能指望在近期內通過解決這些問題來提高消費。 我想強調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即收入差距比較大—而且還在繼續擴大這個因素。目前的情況是,在所有就業人員中,80%是低收入階層,要么是打工仔、藍領工人,收入平均只有1萬元左右一年,要么是還在農村的農民,只有3000元一年。他們的消費傾向很高,儲蓄率很低,但是在整個經濟當中,他們收入所占的比重相對較低,每年新增GDP只有40%左右歸這80%的低收入階層所有,而且不是由于工資率提高(由于勞動市場競爭激烈,工資率提高有限),而主要是通過每年1000萬左右的農村勞動力轉移所引起的這1000多萬人的收入提高來實現的。 剩下的60%的GDP增長都被20%的高收入群體所獲得,而這個群體消費傾向很低—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是,收入越高,消費傾向越低;而收入較低的人,儲蓄傾向較低。中國多數的收入增長都集中到了只占20%高收入群體的手中,平均下來,整體消費傾向很難提高。 也就是說,現在恐怕還不可能一下子進入國民消費傾向大幅度提高的階段,而是要在今后幾十年當中通過經濟的持續增長才能解決,不可能像現在有些人所鼓吹的那樣靠政府的補貼來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基本的道理是:我們不可能用從20%的人那里征來的稅收去補貼80%的人(請注意在我國這80%的人都還不夠納稅人資格)來提高消費,這種補貼辦法是不現實的、不可持續的。更何況補貼消費的政策歷來都是不起作用的。 中國需要20%的投資增長 中國投資太多導致經濟過熱,全世界都會過熱,不是好事。但是在中國發展的這個階段,投資和資本積累仍是我們增長的一個重要的動力,也是中國實現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的必經之路。 同時,仔細分析一下我們的投資,當中有許多東西是與消費密切相關的。現在的投資中,超過20%是住房投資,這個部分還在增長—從1998年引入住房貸款后,這一項一直是直線上升,而這部分投資從本質上說是消費,長期耐用品消費。再者,接近30%的投資是基礎設施投資(包括大量的城市基礎投資),而城市基礎設施投資一大部分屬于“公共消費品”。就是說,中國目前階段的投資當中大量的投資是公共消費品投資,全世界都應該認識到這一點。 中國正在城市化的初期,需要大量公共消費品的投資,現在私人消費大幅度增長,但是公共消費品缺乏,而公共消費品的提供,是將來家庭消費增長的基礎。中國正處在這個階段上。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住房消費、公共設施消費,總計約60%的投資,是可持續的,短期需要的,也是長期需要的。 這意味著什么?不是消費不重要,不是現在不需要采取鼓勵消費的政策,中國甚至應該特別鼓勵高收入階層多消費一點,因為他們現在掙得多,存得多。但是從總體上而言,這種政策的效果是有限的,不能解決全部的問題,我們仍然需要保持投資的一定規模的增長,40%、50%的高增長不行,20%左右的增長還是需要的。 由此得出的政策建議是:保持總需求各個部分的穩定增長,不是只強調消費的增長,出口、投資都需要平衡穩定地增長。這樣一個比較平衡的政策符合現階段中國的需要。GDP的35%-40%是資本形成,這樣一種增長模式,恐怕在近期內不會有大的改變。與其他一些國家的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階段上的增長結構相比較,這也沒什么特別之處。而直接把中國的經濟結構與美國當前的結構相比,進而指責中國,是錯誤的。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