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巫繼學:厘清按勞分配在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的地位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4日 10:21 新浪財經
當前中國的分配制度是什么?權威的答案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看上去,在多元分配體系中,按勞分配是以主體地位存在的,但仔細分析后人們會發現,按勞分配的地位還是十分微妙的。按勞分配是人類的一種理想,而理想是用來照耀人們前行的。 巫繼學/文 參預分配的經濟權力 收入分配至關重要。社會經濟生活說到底,無非是兩極:一極是生產,另一極是消費。生產出的財富到消費,看起來近在咫尺,卻是一段不尋常的路,一段充滿競爭、屢出事端的路。毫不夸張地說,經濟生活中的一大半亂子恐怕都由此滋生。分配關系怎樣,反向影響生產,正向影響消費。經濟運行中可能出現的阻滯產生于兩個領域:流通和分配。細究起來,流通受制于分配。改革中流通的膨脹直接誘因不是別的,正是利益分配。分配連結生產與消費,不象流通,有一個直觀的實在過程。相反,分配自生產始就形成了潛在格局,在流通中逐漸顯露出來;等到財務階段,只是技術手段;它最后在消費中真正地得到實現。 究竟什么因素決定人們在社會財富中占有一定量的份額呢?這是一個古老的爭端。盡管方框各織,多數經濟學家都贊同如下看法:只有對社會財富的創造給予了投入,才擁有社會財富的索取權。也就是說,具有一定的經濟權力是參與分配的前提。至于什么算經濟權力,每種權力從財富中獲得多少報酬,那是第二位的問題。大體說來,在商品、市場經濟條件下構成經濟權力的至少有如下幾類:(1)直接的、間接的生產勞動;(2)生產條件(包括物質的、精神文化的,生產資料的、資金的)。如果我們廣義地將土地理解為生產條件的話,那位道德并不高尚學問卻相當出色的配第的名言可以簡化這里的敘述: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3)此外,為了使社會財富的創造活動安全、順達,為社會生產付出必要的非生產勞動也形成對社會財富的經濟權力。經濟權力的認同是客觀的。盡管在政治權力濫用的情況下,經濟權力也會濫用,但是最終會被矯正。經濟權力濫用的特征是分配不公,社會生產效率降低。經濟權力的基本要求是:它對于社會財富的創造必不可少。如果某種投入在社會生產中是不必要的,它就不應當擁有經濟權力。那末,誰在社會生產中投入了生產勞動、生產條件和必要的非生產勞動,誰就擁有了經濟權力。藉此,他可以在社會財富的分配中獲取一份。分配,是經濟權力的認可、實現。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實事上就是依據原生經濟關系的新變化而導致的經濟權力的新格局,重新安排財富分配的新規則、新份額。 第一級分配:公與私按資分配 我們知道,如今中國民營經濟、私有經濟已占半壁江山。2005年我國公有制經濟與私有制經濟在三大指標中所占的比重大體如下:1、資本:公私經濟(二、三產業)所占比重分別為:53%與47%;2、就業人員:公私經濟(二、三產業)所占比重分別為:39%與61%;3、國內生產總值:公私經濟所占比重分別為:39%與61%。從資本的角度看公有制經濟與私有制經濟份額,其比重為53∶47,基本上可說是旗鼓相當,公有經濟略占優。但從就業人員與產值角度看,私有經濟明顯占優。從觀察到的經濟現實看問題,民營經濟、私人經濟更具活力,更具效率。當然,公有經濟、國營經濟在改革中經過洗心革面,經營水平獲得顯著提升。 在一個多元經濟社會,多種分配方式必然并存。多元化經濟與多元化分配方式是嵌合的,匹配的,因果互動互變的。 國民財富的初次分割、第一級的分配,發生在不同經濟成份所形成的經濟階層之間。為了使問題簡單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姑且將其減化為兩大經濟集團:一是國有經濟、公有經濟集團,一是民營經濟、非公有經濟集團(即私有經濟集團)。前者是國有資本集團,后者是私有資本集團。那末,當今中國第一級分配本質上就是公與私的分配。 同樣都是收入分配,計劃經濟條件下與市場經濟條件下截然不同。在純粹的前提下:前者是一個自覺完成過程,后者是一個自發完成過程;前者由有形之手操控,后者由無形之手掌控;前者主要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后者主要是一個自下而上的過程。不過,無論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從來都不是純粹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主義的興起,打破了經濟自由主義的夢想,因而自發過程會因政府經濟政策干預而有自覺因素介入;在計劃經濟條件下,也會有相當領域、在相當程度上由自發因素介入。 從計劃經濟轉軌市場經濟的中國,由于以下兩個原因可能令收入分配過程中自覺因素表現得十分顯眼:其一,是舊機制有一個消亡的過程,新機制有一個成長壯大的過程。即令經濟轉軌業已完成,至今還發生作用的經濟運行規則中、管理層的理念中,計劃經濟的因素依然會發生作用。其二,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歷了市場經濟自發階段后,不斷加強自覺因素的運用,這便成為后起市場經濟國家為了少走彎路的借鑒源泉。 中國經濟生活中公有經濟與私有經濟的分配大格局,就是在無形之手與有形之手的共同配合下完成的。在大的市場經濟背景下,財富總體分配主要還是自下而上的自發過程。無論是國有資本還是私有資本,都一概遵循“按資分配”的游戲規則。同資同利,同股同權,平均利潤率調節、均衡著利益流向與格局。 第二三級收入分配:按資分配與按勞分配 進一步分析,我們會發現,財富的分配是十分復雜的,分配規則也是多元的。 先看國有經濟內部的第二級分配。雖然中國經濟駛進了市場經濟,但那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這個領域,就是街談巷議的國有企業,現時仍然近似于大一統的收入分配體制,它正是當前進行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大盤子中的主角。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經濟內部隨著改革深入,日益演變得接近按不同生產要素參預貢獻而進行分配。在這里,如果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不同生產要素的投入者都擁有參預分配的經濟權力。我們可以將不同生產要素減化為兩大類:資本(資金、土地、無形資產、智慧資本等等)投入者,勞動(體力勞動、腦力勞動、勞務等)投入者。這樣,國有經濟的第二級分配就是資本與勞動之間的分配。 由于國企市場化,國有企業之間的關系實際已經成為資本之間的關系,因而國有經濟內資本之間分配即第三級分配,必然以按資分配為原則。而在國有經濟內部勞動者之間的分配即第三級分配,卻是按勞分配。由于經濟體制的不斷變化,由于歷經數十年各種制改,遺留到現在的國企內部的收入分配錯綜復雜。工資收入往往表現為結構性工資,這種構成體現了各種利益的照顧與妥協,也便于隨機解決收入分配矛盾。所以稱這為“按勞分配為主體”極為貼切。須予強調,在國有經濟內,無論管理者還是勞動者,作為社會成員都在理論上都擁有相應的一份經濟權力,所以他們具有雙重身份,既是勞動所有者者,又是資本所有者,既是員工,又是老板。那末,除過勞動收益那份之外,資本收益那部分也有他們的份。 在私有經濟內部,進入第二級分配則是遵循典型的市場經濟規則。這里,演繹著真正意義上的資本與勞動的殘酷博弈,無論資本還是勞動,都是最大化原則的實踐者。在私有經濟內的第二級分配中,資本是強勢方,而勞動是弱勢方。如果任由自發規律發揮作用,如果政府不能進行有效干預,那無異于讓“森林法則”橫行于人類經濟社會,這種市場達爾文主義最終必然釀成兩極分化:窮者更窮,富者更富。發達國家經歷了數百年的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歷練,形成了一整套校正勞資關系的機制。宏觀經濟政策,相關法律法規,以及組織起來的工會團體,都將為弱勢勞動者群體爭取經濟利益。非常遺憾,中國大地上的私有經濟中的勞動者,特別是農民工,至今仍然重蹈古典資本主義的悲慘路徑。“原始積累”、“血汗工廠”、“欠薪扣薪”、“超低工資”可謂司空見慣!我曾經寫過一篇題為《中英兩過勞死女工演繹勞資關系150年》(《中國社會導刊》2006年第5期)的文章,將150年前英國報刊上揭露資本壓榨勞動的慘劇與當下中國發生的故事進行比較,我的感慨是:遙遙歷史跨度的事件何其相似乃爾,漫漫長路兩端的中外女工如此同命相連!因而,勞資利益的分割形勢十分嚴峻,令人堪憂。 至于私有經濟中資本之間的利益分配即第三級分配,則是典型的按資分配,平均利潤率規律下的同資同利。至于在私有經濟中雇傭勞動者之間的收入分配,卻是典型的按勞分配。無論是計件工資還是計時工資,都是嚴格意義上的多勞多得。在這個意義上講,資本下的雇傭勞動,是天生的按勞分配實行者。 非生產勞動的分配:比照按勞分配原則 以上我們只說了財富創造過程生產領域內的分配格局與規則。其實,社會生產僅僅有生產勞動投入還是不完全的,財富創造還需要非生產勞動的投入。非生產勞動有著三大基本如能:第一,非生產勞動起著保證社會經濟運動即社會生產過程正常進行的作用。第二,非生產勞動還有一個重要的職能,是保衛社會財富的安全,即保衛社會財富不被外敵掠奪和內賊巧取豪奪。第三,非生產勞動還擔負著調整以不同個人所有權為基礎的勞動者之間的糾紛、勞動者集體之間的經濟利益沖突、勞動者個人和集體之間的矛盾之職能。 非生產勞動是一種具有公共性質的、對經濟運動必要的和有用的活動。這種非生產勞動對于經濟運動的有用性和必要性,決定了社會應該付出一部分必要價值給予補償;這種非生產勞動的公共性質,決定了其必然在國民財富中獲得一個份額。 這部分財富是通過多種渠道匯集起來的:其一是稅收,即企業與個人的各種賦稅;其二政府各種收費;其三是國有企業的經營盈利;其四是國家資源出讓收入;其五,社會捐贈。 非生產勞動者主體是國家公務員、準公務員。其分配原則比照生產勞動者的按勞分配原則,以非生產勞動標準多勞多得。由于非生產勞動的特殊性與復雜性,各國政府都在不斷地探索,以尋求其提高工資效率途徑。由于這個階層是公權的掌握者,阻止權力商品化乃至資本化,是公務員工資改革的一大癥結。 中國經濟社會收入分配示意圖 綜合市場經濟下第一級、第二級到第三級的收入分配規則,可用一個古老的公式簡化概括:資本獲利潤,土地獲地租,勞動獲工資。這便是由古典經濟學家薩伊表述的“三位一體公式”。今天我們提出的多元化分配模式,不過是三位一體公式中國本土化的現代版本。 茲將中國經濟社會目前的收入分配依其級別層次示意如下,是為上述闡述的一個總結。
供各位同仁討論的幾點看法 在中國經濟社會整體分配制度的大背景下,我個人對按勞分配的地位作出如下理解: 第一,在整體多元化分配的系統中,基本的、第一級的分配關系是按資分配,按勞分配已經不再是中國經濟社會占統治地位的分配原則。按資分配正在成為中國經濟社會分配的主導原則。 第二,按勞分配只在二三級分配中涉及以勞動(包括物質生產勞動與精神生產勞動、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階層,換句話說,它只在勞動階層中起作用,它與龐大的資本無關,它與數量巨大的個體經營者農民也只有部分關系。 第三,按勞分配所涉及的財富獲取量上,無論在相對量上還是在絕對量上都是十分有限的。下述數據可以近似地對其表達:基尼系數達到0.47;財富多的人(占城市居民的10%)占有全部城市財富的45%;財富少的人(占城市居民的10%)占有全部城市財富的1.4%。 第四,在事實上,“按勞分配為主體”已經變得十分微妙。它的主體地位只具有如下意義:一是在勞動階層的工資報酬中,按勞分配的收入部分是主體(不是全部,因為他們可能還有其它收入途徑);二是按勞分配是我們的理想,而理想的意義不是時利,理想是燈塔,是用來照耀我們前行的;三是它在整體上傳達、顯示著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作用。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