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包月陽:中國的增長不經濟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8日 15:43 國際航空報
包月陽 國際石油價格還在上漲。7月5日,紐約市場8月份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收盤價格創下23年來新高。有媒體再次驚呼:第四次“石油危機”正在逼近。 油價上漲正在日益明顯地增加中國企業的商務成本和百姓的生活成本。據海關統計,因為油價上漲,我國2005年為進口石油多支付136億美元。可以預計,2006年中國將為進口石油多支付更多的美元。 另有報道說,中國鋼鐵企業6月20日接受國際供貨商鐵礦石漲價19%的條件之后,我國高端鋼產品開始上調出廠價格,而低端鋼材市場卻出現價格下滑趨勢。高端鋼材大約上漲6%,低端鋼材則下跌5%。 石油、鐵礦石只是引人注目的兩個例子。實際上,2003年以來,中國的大宗進口資源性商品,價格均呈上漲趨勢,如天然橡膠、合成橡膠、銅礦砂及其精礦、氧化鋁、鋼坯及精鍛件、原油、成品油等,漲幅大都在兩位數以上。出現這樣的普遍上漲,與世界經濟復蘇有關,也與“中國因素”有關。中國經濟自2002年下半年重新出現高增長勢頭,此后三年持續高增長,占世界經濟的份額越來越大。中國資源自給能力有限,這樣一個高增長的大國經濟,必然在大大增加世界商品(主要是消費品)供給的同時,明顯拉動世界市場的資源需求。于是,世界資源性產品的漲價不可避免,有時甚至會有針對中國的惡意抬價。 另一方面,中國的加工產品卻很難通過漲價轉移生產成本的上升。在國內是這樣,在國際市場更是這樣。近幾年,國內價格領域一直存在這樣一個反差:工業品出廠價格漲幅明顯低于生產資料價格漲幅。也就是說,原料、燃料等生產資料的漲價因素不能有效傳導到加工工業的產成品上,加工工業以壓縮利潤空間的方式消化了漲價因素。出口產品價格也一直維持在低位,甚至常常出現國內企業之間的壓價競銷。也就是說,中國經濟的高增長具有調價進口資源、低價銷售和出口商品的特點。只有一個行業是特例:成品油、電力等面向國內市場的能源加工供應行業,通過直接漲價轉嫁了原料漲價負擔。 這種高進低出的情況,主要是兩個基本格局造成的:第一,由工業化進程加快必然帶來的中國巨大的加工能力,相對于國際國內市場對一般加工品的需求來說明顯過剩;第二,中國多項基礎性資源日益顯得短缺,自給能力差。在這樣的基本格局之下,中國經濟增長越快,中國就將以越高的價格進口更多的資源性產品,同時也將以越低的價格出口更多的一般加工商品,而且,還要給國內留下更重的環境壓力。顯然這是一種增長不經濟現象。說句不好聽的話,中國大量企業在為國際資源產品供應商打工創造利潤,為外國消費者創造低成本消費的福利。 這兩個基本格局改變起來很難,卻又必須想辦法改變。人均資源的短缺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但調整工業化的進程和方式從而調整大進大出的加工工業結構卻是可以有所作為的。雖然工業化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必經之路,在資源、環境、人口壓力已經遠大于五十年前的今天,中國必須設法縮短這個過程,調整其內涵,盡力抑制其負面作用。必要時,寧可犧牲一點速度。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