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杰:人均住宅建筑被吹大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12日 08:48 新浪財經 | |||||||||
沈曉杰 FT中文網編輯: 最近,中國建設部正式對外宣布,到2005年底全國城鎮“人均住宅建筑面積26.11平方米”,“戶均住宅建筑面積83.2平方米”。消息一經傳出,全國各地一片嘩然。尤其是“排
一個主管全國住房和房地產市場的政府部門的“官方數字”,為什么和老百姓的切身之感相差得如此之遠?是市民的“感覺”錯了,還是“高數字”背后另有文章?讓我們還是透過對數字的剖析,來尋找真相所在。 按照建設部的說法:全國城鎮住宅的建筑面積為107.69億平米,人均水平高達26.11平方。用這兩個數字一推算,全國的城鎮人口只有4.124億。而實際情況如何呢?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年報,到2005年底全國城鎮的總人口為5.6212億。建設部一下就把近1.5億的城鎮人口“剔除”在外。而根據國家統計法的規定,只有國家統計局的數字,才具有效性和權威性。 據建設部的公告稱,他們統計的城鎮人口是根據“當地公安部門統計的戶籍人口”來確定的。但稍有基本執政常識的人都知道,隨著人才流動和城市化的發展,“非本地戶籍人口”已經占到各大城市相當大的比例。如在深圳近1200萬的總人口中,戶籍人口僅有165萬。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非本地戶籍人口”都有數百萬之眾。據報道,他們在這些大城市中所購住房,已經占到了整個商品房的30%以上。上海流行的一個“段子”,就很經典的說明了這一點:“內環內住說外語的,外環外住說上海話的,內環和外環之間住說普通話的”。“非本籍人口”購房比例是數量之大,由此可見一斑。至于類似“溫州客”和“山西煤老板”之類的購房者,那就更是舉不勝數。但令人奇怪的是,同樣是建設部的 “統計”,這些“非本地戶籍人口”的購房,還是算在了本地人的身上。因為在建設部的“統計口徑”中,不管是“本地”和“外籍”,所購的“住宅建筑面積”都算在了“本地戶籍人口”的頭上。 在城鎮住宅面積上這個分子上,多算上30%左右的“非本地戶籍人口”所購之房,在居住人口這個分母上,又少算上超過四分之一的實際居住在城鎮的“非本地戶籍人口”,這樣“做”出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積”,能不“突飛猛進”嗎?! 除此之外,建設部“統計公報”中的“新增住宅面積”,也毫無根據可言。眾所周知,2005年是房地產的“調整年”。正是由于去年房價的猛漲遏制了老百姓正常的購房需求和房地產市場的正常的發展,使得中央不斷出臺“組合拳”。但在建設部的“公報”中, 2005年全國城鎮一年的住房建筑面積就新增了11.53億平方米。而在同樣的“公報”中,2004年比2003年全國新增的城鎮住房面積為7.05億平方米,2003年也只比2002年新增了7.26億平方米。在統計口徑等相同的情況下,2005年憑什么一年就“猛增”了60%以上?! 來自建設部和權威部門的有關資料也可從側面“佐證”這 “11.53億平方米”的荒唐。據有關材料,去年全國城鎮全年商品房竣工面積4.8793萬平方米,住宅房在整個商品房中的比例約為七成,也就是當年新增住宅商品房為3.41551億平方米(比2004年實際銷售的3.38億商品住房略有提高)。而根據建設部長2005年的“總結報告”,2005年全國城鎮住宅市場化率為67%。也就是說,全國城鎮居民住房在2005年實際上只新增了5.098億平方米。就是再多算上2億平方米的“余量”,全國城鎮2005年一年新增的住房建筑面積也只有7.1億平方米左右,怎么也算不到 11.53億平方米的“天文數字”。 而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從2001年到2004年,全國城鎮各年新建的住宅面積分別為5.75、5.98、5.50和5.69億平方米。2005年是最大規模的“宏觀調控”之年,再怎么“提高”,也只能在5.8億平方米左右。這比建設部“統計公報”所給出的“11.53億平方米”,整整少了近二分之一。 其實,要算出較為正確的全國城鎮人口平均住房面積,方法也很簡單。這就是用建設部給出的2004年全國城鎮住房面積96.16億平方米,加上2005年新增的5.8億-7.1億平方米,再除以去年國家統計局提供的5.6212億城鎮人口數,2005年全國城鎮人均住房的建筑面積就應該為18.14-18.36。這比建設部公布的水平少了近8個平方米。 把這人均18平米通過縱向一比,人們就不難發現,如此“水平”甚至比1999年剛剛取消福利分房、進行房改時的全國城鎮人均水平還低了近1個平方米。也許正是這樣的“難言之隱”,使那些慣于“數字出政績”的官員不惜鋌而走險。可惜這次“放衛星”“調戲”的是本來就對房地產“民怨沸騰”的老百姓,這也就難怪觸犯眾怒。官員說老實話,才能辦老實事。這也是為官“八榮八恥”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