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一流大學該如何來證明自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11日 09:48 東方早報 | |||||||||
香港八所學校在內地招生,在2006年的夏天引起了強烈關注。全國參加高考人數多達900萬左右,錄取新生人數也有500多萬!鞍诵B撥姟闭猩倲祪H為1300人,從比例來說連千分之一都不到,但是它所引起的反響卻是巨大的,甚至媒體驚呼這將導致“北大、清華淪為二流大學”。 最近,北京大學招辦負責人出面對上述說法進行駁斥:從招生上說,北大、清華等內
這段表述不是很嚴謹,首先他在聲稱北京文、理科狀元報考北大的同時卻回避了另一個事實,那就是這兩個狀元也參加了香港科技大學的面試,而北大錄取他們也不意味著他們就一定會選擇北大。去年曾經有不少被大陸名校錄取的考生,后來就選擇了香港的大學。 其次,北大、清華是“大陸高!敝凶顑炐愕,但在包括港澳臺在內的“中國高!敝兄皇恰白顑炐愕闹弧薄T谏虾=煌ù髮W高等教育研究所推出的2004年世界大學學術排行500強中,東京大學排名第14位,北京大學只名列223位。事實上,且不說東京大學等國際知名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在亞洲也往往排在大陸名校的前面。 所以說,大陸名校是否淪為二流大學,與香港是否向內地招生沒有必然關系,它已經是一個既成事實,而非將要實現的可能。只是此前由于招生體系各自為政,大陸名校沒有被置于更為廣闊的背景之下,地位未受動搖;如今“引狼入室”之后,它們難免首當其沖。除了前面提及的香港幾所大學,臺灣大學也絲毫不遜色于大陸名校,這種把“大陸高!陛p易等同于“中國高校”的做法,是一種自我中心主義的表現。 除了上述兩個細節,我們還可以看出大陸高校和香港高校在評價體系上的差異,這位招辦負責人從招生分數(調檔線、狀元)的角度來衡量大學的優秀與否,恰恰說明“惟分數是舉”的評價尺度。與此相比,去年曾有11名各省市“狀元”因面試成績不太理想,被香港大學拒之門外。與招不到狀元的普通學校相比,招到狀元的大陸名校或許勝出一籌,但與拒收一些狀元的香港大學相比,僅在招生這一環節就高下立現,更不用說在隨后的學生培養過程中二者的理念差異了。 目前來看,大陸考生報考香港高校還有兩個主要瓶頸,一個是香港招生人數還非常有限,1300對500萬可謂杯水車薪;另一個是香港的學費和生活費對大陸家庭來說仍然難以承受,除非申請到獎學金。但香港高校內地招生的象征性意義遠遠大于它的實際效果,從考生的熱烈反應來看,“八校聯軍”的意義在于把真正的競爭引入了原本已經僵化的內地高校格局。不過,完全把火力集中在大陸名校乃至北大、清華的做法也有轉移視線的嫌疑,那些關系到高校發展的教育體制方面的問題,才是最不應該被放過的。 據中國青年報近日的一份最新調查顯示,如果同時被香港知名大學和內地頂尖高校錄取,71.2%的人更愿意選擇前者,內地人認可港校有三大競爭力:更加全球化的教育背景,求職更有優勢和學術氛圍更好。顯然,這些方面才是內地大學真正應該提高的,而不是僅僅滿足于招到幾個“高考狀元”。 事實上,對于著名學府來說,也無需對“二流”之類的說法過于敏感。如果相信自己是一流的大學,那就需要有一流的胸懷、一流的氣象,聞過則喜是最基本的前提。需要敏感和認真對待的是學校建設中的種種問題,比如學術評估體系、學生培養機制等。在這一方面,我們已經看到北大等高校的種種努力,比如進行論文減負等措施。希望在香港高校的沖擊下,大陸高校的改革能更加有效地推動。 早報特約評論員 王曉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