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明:泥人操戈 相煎何急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07日 15:34 新浪財經 | |||||||||
□劉海明 因認為北京“泥人張”第四代傳人張鐵成及其公司是假冒的,天津“泥人張”第四代傳人張?及其兒子起訴到法院,提出14項訴訟請求,索賠110萬元。6日,雙方在北京市二中院法庭上激烈辯論,都說自己是“泥人張的傳人”。(《北京娛樂信報》2006年7月7日)
民間藝術的傳人,為證明自己的藝術正宗,對簿公堂,原本無可厚非。法庭之上,唇槍舌劍,陳述、辯論,也很正常。然而,下面一番“對話”,顯然有失民間藝術家的身份: “哼哼,你的不怎么樣。”“你也不怎么樣,老兄。”“你誣蔑我!你這是找茬兒!無恥!”“你要這樣,我還起訴你!” 不無遺憾的是,記者只記錄下兩個“泥人張”相互攻訐的“直接引語”,沒有告訴讀者,究竟是哪家率先“鄙視”同行的。從最后一句的“我還起訴你”的“還”字,以及后面“張?不服氣,突然提出要現場制作彩塑,看看誰的工藝高。”這段文字,給人的感覺,好像是北京“泥人張”挑起了“藝人相輕”的口水戰。不管哪個“泥人張”嘴上無德,都是對“泥人藝術”的自貶,最終受損失的還是中國傳統的“泥人藝術”。 查閱了網上的資料,將近8萬條有關“泥人張”的檢索結果,無論從知名度上,還是品牌的正宗程度上,天津“泥人張”應該獨占鰲頭。北京“泥人張”當被告,被懷疑“假冒”,不是沒有道理。“泥人”操戈,在所難免。不過,“操戈”用以維權可以,“相煎太急”,公開貶低對方的“泥人藝術”,未免有些過分了。 筆者覺得,同為“泥人藝術”,同為張姓的“泥人藝術”,盡管二者在名分上有“嫡系”與“非嫡系”、正宗與非正宗之分,只要北京“泥人張”從制作工藝上沒有模仿天津“泥人張”,雙方自成體系,站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立場上看,“只此一家,別無分店”的壟斷藝術,遠不如有競爭存在的藝術。以“泥人張”為例,天津和北京都有“泥人張”,雙方可以在競爭機制下,使“泥人藝術”得以進一步發展。既然雙方都有存在的理由,誠如一位網友評論的那樣,兩家不如攜手共同發展“泥人張”藝術,做大這一民族品牌。 當然,作為非嫡系出身的北京“泥人張”,率先在網上用“泥人張”的漢語拼音注冊域名,以及申報商標,確實損害了天津“泥人張”的合法權益,商討妥善處理這個問題,才是上策。何況,“泥人”操戈,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天津的兩家“泥人張”,不是也曾打過官司,最后不是化解了那場風波嗎? 這場官司如何結束,報道末尾已經有所預示:原告同意調解,被告沒有反對。看來,冷靜下來的兩家“泥人張”,極有可能遵循“和為貴”的處世原則,化干戈為玉帛,共同發展。 希望津、京“泥人張”,不打不相識,不打不成交,更希望他們能成為“泥人藝術”的朋友,而不是就這么一味“相煎太急”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