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繼學:收入分配改革路線圖必須從背面走到正面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05日 07:29 新浪財經 | |||||||||
巫繼學 自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收入分配制度問題以來,收入分配問題更為社會公眾所關注,理論界的研討也跟進很及時。以調控政策側重于反壟斷的收入分配改革路線圖漸浮水面。應該講,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認為,從根本上解決收入分配問題,不僅要考慮行業之間的不公,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特別是貧富之間的收入鴻溝問題都要通盤考慮;不僅
誰都知道,貧富差距日益拉大,勞動者之間分配不公,農民工收入過低,農村貧困人口又加新都市貧民,公民未能公平分享經濟改革與發展成果,等等,目前成為嚴重困擾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大難題,成為深入經濟改革的最大障礙。這一收入分配問題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會議題。 人們看到了分配關系的不公,卻似乎未能透視決定分配關系的原生關系即生產關系。這是令人震驚的!馬克思說過,分配關系不過是生產關系的背面,換句話說,分配關系是由生產要素所有權以及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決定的。中國經濟社會為什么會出現貧富差距而且繼續著窮者更窮富者更富的趨勢,真正的根源在于原生的經濟關系發生了本質變化。解決收入分配問題,如果不從這里下手,就分配調分配,或者僅僅在再分配問題上調控,是治標不治本,治小不治大,治眼前不治長遠。 從現象層面來看,社會經濟變革,引發了經濟社會中人才的經濟貢獻變化,從而對人才使用標準變化,最終導致對人才的報酬變化。比如,改革初期的沿海一帶,曾經游手好閑的膽大者,可能在走私中迅速獲得巨額進項而暴富,那些勞動模范年年獲得的高額獎金卻遠不及這些人一餐飯的花銷。過去生活在城市郊區的農民,由于人多地少而收入較低,城市擴容地價升值令他們家家富得流油。在許多城市,昔日郊區農民僅僅出租屋的收益,就是許多公務員數倍數十倍。計劃經濟下的能人,往往在市場經濟下變得無能為力,反過來,市場經濟下的能人可能在計劃經濟下同樣無能為力。過去,出身好,政治強,有文憑,業務能力也好的人往往能夠長官發財;而今,市場能力強,有商業頭腦,有資本,或者身懷絕技,有管理才華的人卻往往有豐厚的收益等著他。許多人都不明白,為什么自己要文憑有文憑,要能耐有能耐,但未能發財。反觀一些人,沒讀多少書,但卻很發達?是經濟社會選擇人才的標準發生了重大變化。其實,盡管在一切時代,經濟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都有共性,都要求德才兼備,社會也會相應給予經濟回報,然而不同經濟時代德與才的內涵大不相同。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對人才的要求,盡管有相同的層面,卻更有極不相同的層面。市場經濟特別鐘情于風險精神,市場駕馭本領,產品創新與市場化、產品價值的實現、經營成本的控制等等能力。不同的經濟社會,人才的排隊千差萬別,不同的衡量標準,令同一個人的排序大不相同。 深層地觀察與思考,是因為從計劃經濟轉軌市場經濟,社會的分配制度發生著本質變化:從過去單一按勞分配變為多元化分配。當然,過去實行的按勞分配還并不是馬克思曾經所設想的那種狀況,這是因為馬克思所給出的實行按勞分配的經濟社會條件,無論是在當時的中國還是前蘇聯,都遠遠沒有達到。在那里,分配的第一級關系是積累與消費的分配,個人消費品的分配是第二級分配關系。我們在一個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有限的條件下,在一個制度建設同樣有限的環境中,勉為其難地按勞分配,實際上變了行,這種變了形的按勞分配更傾向于平均主義。分配上的平均主義后果,是經濟低效益。這在改革前表現得很充分,從那個時代過來的人是有切身體會的。改革形成的多元化分配格局,是生產三要素即勞動、資本與土地共同擁有對生產成果的索取權、分配權。那末,在這里分配的第一級關系,是勞動、資本與土地所有者之間的分配。第二級分配關系是:在勞動者范圍內,自然是地道的按勞分配,要么是計件工資,要么是計時工資,都直接與你的勞動付出掛鉤;在資本范圍(包括以土地等實物投資)都一概是按資分配。資本的平均利潤率調節著資本的獲益,等資等利,同股同權。所謂多元化分配,就是按勞分配與按資分配并行,就是不同生產要素取得成果索取權的分配。經濟關系的根本變化,即原生生產關系決定的分配關系的重大變化,導致著當今中國改革前后財富重新分布,貧富差距日益加大。制度性的改變,是深層的根源。福布斯、胡潤中國財富榜上的富人們,大概除過榮氏家族等少數中國傳統資本家之外,他們都“誰是誰”呀?要不是制度大幫忙,要不是經濟關系大轉變,憑個人的本事如果在計劃經濟下有幾人能夠財富金榜提名? 按這個思路前行我們不難發現,當前分配不公可以從兩個層次來理解,最根本的不公是資本與勞動之間的分配不公;其次才是行業之間與職業之間的分配不公。前者導致的結果是貧富之間的天壤之別,后者導致的結果是勞動者之間的此厚彼薄。要改變中國目前分配不公,要縮小貧富差距,要建立和諧的勞資關系、勞動關系,必須從分配制度入手,從而必須從原生生產關系入手,否則就分配調分配,舍本求末,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有人想到了通過稅收調節收入差距。然而,這種調節盡管也有效卻效果十分有限。我將其比作“大腿”與“小腿”的關系。制度決定的大分配格局決定了總體分配大數,而稅收至多不過是一種小數調節。一如“大腿”決定方向與跨度,“小腿”最多調節幅度。恐怕稅收帶來的調節,對于分配不公的矯正,它的實際經濟意義遠遠不抵它的道德意義、社會教育意義。有人想到了開征遺產稅。征收遺產稅是一個絕妙的分配制度安排,然而它的實踐史卻不盡如人意。由于資本的強勢所致,這項制度的實行在許多國家還只是一個遠景。即令曾經開征的國家與區域,亦不順不利,大有開歷史倒車的跡象,因為富人的權力,它有足夠的力量影響現行政策。有人想到了提高勞動者的工資收入,增加社會福利,降低關乎國計民生消費項目諸如教育、醫療、文化之類的價格。這些措施是必要的,也能在短期內收到明顯效果,但也卻不是治本的。 深層的、長遠的、根本的矯正貧富兩極分化,必須改革現行分配制度,必須從根本上調整決定分配制度的不同生產要素所有者的經濟關系。這是解決收入分配問題的唯一正確路徑。因而,收入分配改革路線圖必須從經濟關系的背面走到正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