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若森
中國經濟轉軌時期的壟斷問題業已日趨嚴重,并帶有其自身的鮮明色彩,對此,我們可在中國經濟體制的屬性及其變遷之中找到合理的解釋,并由此確定中國反壟斷的根本主題
一、中國壟斷的現實表現
1.行政壟斷依然特別突出。行政壟斷系指行政權力對經濟活動實行排他性限制而求得超經濟的利益獲取與獨占。行政壟斷常常導致制度性腐敗的孳生、部門剛性利益的形成、對統一市場形成的抑制以及社會分配不公等諸多嚴重危害。經濟轉軌時期,中國行政壟斷依然特別突出并具有其自身特性。(1)政企合一。基于政企不分的產業發展與管理體制,壟斷利益與行政權力的結合導致極強的壟斷勢力。(2)垂直一體化。壟斷部門對具有競爭性質的環節與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環節實施全面覆蓋,并依其獨占的壟斷權力使引入的市場競爭者處于非公平的地位。(3)管理制度殘缺。政府監管部門對壟斷的監管尚缺乏足夠的法律與法規依據,尚在更大程度上局限于行政管理層面。大量實踐證明:其一,中國普遍性的行政壟斷常發生于行政權力的集中點、雙重體制的交叉點、監管環節的薄弱點、法律制度的滯后點、戰略領域的特殊點以及特殊資源的稀缺點;其二,當前彌漫于競爭性領域的行業性、部門性行政壟斷與服務于地方利益的區域性行政壟斷,不僅嚴重破壞了中國統一市場的形成,阻礙了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而且已經成為中國市場經濟體制構建與完善的嚴重羈絆。
2.經濟壟斷已經開始蔓延。經濟壟斷意指因生產與資本集中而形成的壟斷組織對目標市場實行排他性控制與操縱而尋求壟斷利潤。作為市場競爭一定發展階段的產物,經濟壟斷一方面因有礙市場競爭而降低市場效率,另一方面因導致財富過分集中而有損社會公平。盡管相較中國行政壟斷而言,中國經濟壟斷整體發展相對稚嫩,但隨著中國經濟體制轉軌的整體推進,中國經濟壟斷已由初顯端倪逐漸呈蔓延之勢。(1)限制市場競爭。其一,市場競爭者之間在價格、產量、市場劃分、銷售渠道等諸多方面達成橫向協議;其二,供需雙方之間達成縱向協議,制造商與分銷商在合同中規定再售價格、專賣協議或搭售等是其常見形式;其三,操縱招標投標,聯手抵制;等等。(2)濫用經濟優勢。價格戰是其突出表現,甚至試圖以低成本的價格排擠其他競爭者而控制市場。(3)盛行企業兼并。企業通過兼并獲取市場支配地位,以使其他企業難以與之對抗,而且,企業兼并而致的市場壁壘提高常使新的企業難以在短期內介入競爭。中國經濟壟斷如同行政壟斷一樣,涉及對資本、技術、勞動力與信息等生產要素的壟斷,但更普遍地直接表現為價格壟斷以及對與此相關的市場交易份額的排他性控制。中國經濟壟斷的滋生與蔓延對消費者的權益、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利以及市場機制作用的充分發揮均造成了嚴重損害,盡管中國經濟壟斷不如行政壟斷那樣突出顯化,但對中國市場經濟的威脅同樣不容忽視。
二、中國壟斷的成因分析
1.行政壟斷根源于傳統體制殘余。除了存于自然壟斷產業、具有強大外部性的公益性行業以及關系國家安全與重大國計民生的戰略領域之中的必要行政壟斷,中國其它普遍性的行政壟斷均根源于傳統計劃經濟與社會管理方式的殘余。(1)政府管理體制改革相對滯后。政府職能尚保留著大量的傳統內容,政府參與社會經濟活動,政府官員考評體系尚充斥著經濟指標,甚至政府人員的衣食住行尚要依賴“收費”與“創收”,因此,行業、部門與地方經濟常常得到行政命令的保護,不正當競爭亦常常得到紅頭文件的支持。(2)國有企業體制改革相對滯后。政府直接或間接承擔著萬余個低效率、軟約束的國有企業的責任,但在基于一定利益驅動與物質基礎的自由市場競爭中,國有企業卻往往事實上處于競爭劣勢,因此,政府的強勢行政權力便不斷地得到直接與變相的使用。總之,在中國體制轉軌進程之中,基于傳統體制的殘余,傳統體制之中頗具根基與盤根錯節的行政化與官本位權力機制及行政化壟斷勢力,依托逐步成長卻又極不健全的市場機制,總在力求尋找與營造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機會。亦正因如此,中國的行業、部門與區域處處彌漫與充斥著行政壟斷的影子。
2.經濟壟斷萌生于新興市場競爭。隨著中國經濟體制轉軌進程的推進,中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得到了逐步提高,市場競爭亦逐漸獲得了生存空間,與此相伴,中國經濟壟斷已開始萌生并呈蔓延之勢。(1)通過對資本、技術、勞動力與信息等要素的壟斷及對價格與市場份額的排他性控制而尋求壟斷利潤,是經濟組織基于利益驅動與市場競爭而天然具有的強烈沖動,中國經濟壟斷的萌生及其示范效益而致的經濟壟斷蔓延亦正是基于與此相同的內因驅動。(2)在發育相對稚嫩的中國市場經濟中,具有質量、技術、營銷與成本等競爭優勢的經濟組織更易獲取市場支配地位與壟斷化。另外,相關法律法規的滯后與短缺、人為與政策的扶植以及惡性競爭和無序競爭均助長了中國經濟壟斷的滋生與蔓延。無疑,隨著市場經濟向縱深發展,中國經濟壟斷的滋生與蔓延得到了相應的內因驅動與外在支持,并已對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與完善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脅。
三、中國反壟斷的根本主題
剔除行政壟斷、限制經濟壟斷與促進市場良性發育無疑是中國反壟斷推進與市場經濟成熟發展的理性之路。為此,中國反壟斷的推進必須明確三大根本主題。
1.堅決剔除源于傳統體制殘余的行政壟斷。對存于自然壟斷行業、具有強大外部性的公益性行業以及關系國家安全與重大國計民生的戰略領域之中的必要行政壟斷予以相對承認的同時,必須堅決剔除源自傳統體制殘余的行政壟斷。為此,緊密結合中央與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的進行,正視行政壟斷并以其作為立法的重要調整對象而及早出臺與完善相關反壟斷的法律與法規;依法保障經濟增長、經濟活動、技術進步與競爭能力;調整各級政府的審批權限與審批項目,割斷行業、部門及地方經濟與行政壟斷得以強化之間存在的內在因果關系。
2.切實解決反對壟斷與規模經濟之間的矛盾。鼓勵按照市場原則促進規模經濟的成長,對經濟壟斷的限制暫時實行適度寬容政策,避免簡單機械地反壟斷而有損規模經濟的成長;對操縱市場的共謀行為予以制裁,對基于公平競爭自然成長的企業規模及其市場份額予以放寬與鼓勵;界定行業自律與行業壟斷、行業組織協議定價與操縱市場價格以及制止重復建設與企業正當準入之間的區別。
3.全面提高中國市場經濟體系的組織化程度。因既往行政權力的無處不在與過于強大以及市場體系整體發育水平的相對低下,中國民間性質的經濟組織相對缺乏發育機會與生存空間。基于結合政府機構改革的反壟斷推進必將使中國經濟行政化的趨勢減弱與經濟市場化程度的提高。為了實現經濟運行機制的良好更替與完善,中國必須大力發展名副其實的非官方的城鄉經濟組織,以全面提高中國市場經濟體系的組織化程度,并以此為反壟斷、促競爭、建秩序提供必要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