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評論 > 正文
 

銀行操作失誤引發的誠信焦慮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28日 08:41 瀟湘晨報

  北京郵電大學2002級400多名大學生在入學時向工商銀行申請了助學貸款,但在畢業時卻發現,大家同樣的貸款卻需要支付不同的利息,其中差額高達上千元。甚至有人貸款2.4萬元,但利息卻高達1.2萬元。工商銀行北京分行日前承認因“操作失誤”導致差異。(6月27日《新京報》)

  “操作失誤”?多么熟悉的字眼呀。想當初,醫療黑幕正待揭開“猶抱琵琶半遮面”
時,一些醫院解釋多收費、重復收費的患者質疑時,不也說是“操作失誤”嗎?那時候人們質問:“操作失誤”為何從來只對醫院有利,總是“失誤”地多收而從來不會“失誤”地少收呢?

  所謂“操作失誤”是很難自圓其說的。即使按照最大貸款額2.4萬元,最長還款期8年計算,由學生和財政承擔的利息總計為6000元左右。就算按銀行的說法,算錯了一個小數點,但無論怎么也不至于算出1.2萬的利息呀?更何況,像

助學貸款這樣的特殊業務,程序應該是事先設計好的,操作人員需要輸入的只是貸款額和年限,其他內容是電腦自動生成的,又何來“操作失誤”?

  如果不是學生們感覺“國家助學貸款利息太高”并訴苦于媒體,“失誤”將不再成其為“失誤”。換言之,銀行對貸款者的債務負擔擁有絕對的決定權。在這種信息與知識完全不對稱的情況下,銀行以“操作失誤”的名義對消費者實施搶劫,將變得輕而易舉。這背后,銀行的監管制度和內部約束是否出了問題?

  “

審計風暴”帶來了漲價的合法性危機,“齊二藥事件”帶來了“國藥準字”的信任危機,那么,銀行如此“操作失誤”必然也會引發社會對銀行的誠信焦慮。而“表示歉意”和“退還多收利息”是不足以消除這種誠信焦慮的。畢竟,已經有太多的“操作失誤”被證明是可笑的借口。

  □舒圣祥 (浙江 職員)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