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操作失誤引發的誠信焦慮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28日 08:41 瀟湘晨報 | |||||||||
北京郵電大學2002級400多名大學生在入學時向工商銀行申請了助學貸款,但在畢業時卻發現,大家同樣的貸款卻需要支付不同的利息,其中差額高達上千元。甚至有人貸款2.4萬元,但利息卻高達1.2萬元。工商銀行北京分行日前承認因“操作失誤”導致差異。(6月27日《新京報》) “操作失誤”?多么熟悉的字眼呀。想當初,醫療黑幕正待揭開“猶抱琵琶半遮面”
所謂“操作失誤”是很難自圓其說的。即使按照最大貸款額2.4萬元,最長還款期8年計算,由學生和財政承擔的利息總計為6000元左右。就算按銀行的說法,算錯了一個小數點,但無論怎么也不至于算出1.2萬的利息呀?更何況,像助學貸款這樣的特殊業務,程序應該是事先設計好的,操作人員需要輸入的只是貸款額和年限,其他內容是電腦自動生成的,又何來“操作失誤”? 如果不是學生們感覺“國家助學貸款利息太高”并訴苦于媒體,“失誤”將不再成其為“失誤”。換言之,銀行對貸款者的債務負擔擁有絕對的決定權。在這種信息與知識完全不對稱的情況下,銀行以“操作失誤”的名義對消費者實施搶劫,將變得輕而易舉。這背后,銀行的監管制度和內部約束是否出了問題? “審計風暴”帶來了漲價的合法性危機,“齊二藥事件”帶來了“國藥準字”的信任危機,那么,銀行如此“操作失誤”必然也會引發社會對銀行的誠信焦慮。而“表示歉意”和“退還多收利息”是不足以消除這種誠信焦慮的。畢竟,已經有太多的“操作失誤”被證明是可笑的借口。 □舒圣祥 (浙江 職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