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醫改 沒有全對或全錯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23日 11:10 南方都市報 | |||||||||
中國觀察之 秋風 專欄 仇和主導的“宿遷發展模式”曾招來很多批評,宿遷“賣光式”醫改也曾引起輿論廣泛關注。今年4月,北京大學李玲教授及其課題組先后兩次前往宿遷調查,得出的基本結論是,目前宿遷市“看病貴”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老百姓的醫療負擔反而加重,潛在醫療衛生問題令人擔憂(《中國青年報》6月22日)。
奇怪的是,至少從媒體披露出來的報告內容看,這個結論似乎缺乏扎實的依據。報告列舉了宿遷醫改的成效:政府財政負擔減輕,醫療資源數量迅速增加,醫院經營方式改變、管理加強、競爭手段豐富,醫務人員積極性增強、流動性增加、收入增加,掛號費、單項檢查價格和藥品單價穩中有降。除了政府財政負擔減輕這一項外,其他成果都意味著,患者可以更方便地享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單價似乎也在下降。 但是,報告并不承認,單價下降就表明患者的總體負擔下降。因為,單價下降后,醫院、醫生可以通過增加處方藥品數量、增加檢查項目等方式,達到醫院增收的目的。但奇怪的是,報告的這一部分并沒有任何實證的調查數據支持,相反只有邏輯推論。報告的一個關鍵性推論是:“人均門診費用、住院費用下降,而醫院數量卻迅速增加、醫院收入也迅速增加。如果數據無誤,那么醫療需求一定大幅度地持續增長。宿遷地處蘇北,相對封閉,人口規模相對穩定,外來就診人數不是很多,醫療需求不可能如此持續大規模地增加。醫療費用到底是貴了還是便宜了?” 報告假如確實只是以此支持宿遷醫改并沒有減輕民眾醫療支出負擔這個結論,那這個結論就是站不住腳的。經濟學理論及中國上世紀80年代的經濟體制改革實踐均可證明,壟斷既損害消費者福利,也不利于壟斷企業自身控制成本,因而在進行體制變革的過程中,剛剛破除壟斷之后,完全可能出現企業利潤與消費者福利同步增加的情形。 因此,看到競爭性醫院收入增加就斷言患者負擔比公立醫院壟斷時期還要重,是過于輕率的。這一點也許并不奇怪,媒體介紹說,李玲教授一向主張政府主導醫療衛生服務。但因為自己的信念,而忽視事實或把推測當成結論,似乎并不明智。 當然,筆者無意斷言,宿遷醫改是成功的,但說它是一次有益的嘗試,總不算錯。 目前民眾抱怨的看病難、看病貴,有兩大根源:首先是藥品及醫療服務價格畸高,或者說,其上漲速度超過居民收入增長速度。而在城鎮還有另一個原因,即政府給民眾的醫療福利支出削減,導致更多的醫療支出由民眾個人承擔,這也會讓民眾產生看不起病的感受。 因此,如果以降低民眾負擔、更好滿足民眾醫療服務需求為醫改的主要目標,則需要同時從兩方面著手。第一個方面,打破公立醫院的壟斷,建立一個競爭性的藥品市場及醫療服務市場,以競爭推動價格下跌,從而減輕民眾支出。第二個方面,改革醫療福利制度,讓政府的福利開支真正地被那些最貧困、最需要公共資助的民眾所享有,也就是說,增加那些最貧困民眾可用于醫療的補貼性收入。 應當說,宿遷改革在第一個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它至少做到了一點,打破了公立醫院的行政性壟斷,對社會資本開放了醫療服務市場,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民營醫院與公立醫院的平等,從而吸引大量民間資本進入醫療市場,競爭也促使各醫院改進服務、降低單價。這些對于患者來說是一種福利改進。 但是,開放醫療服務市場,并不意味著不要監管。更重要的是,絕不意味著政府借此甩包袱。市場化旨在解決醫療服務主體的激勵約束機制問題。應當說,健全的競爭性市場,必然會降低民眾的負擔。但即使負擔再低,也仍然有部分民眾看不起病,因而需要政府提供某些補貼。政府可以通過“賣光式”改革甩掉醫院的包袱,但政府原來用于醫療服務的財政支出并不應取消,而應當轉用于補貼部分患者,或者維持某些針對特別貧困人口的福利性醫院。因此,假如宿遷醫改只是減輕了政府負擔,就確實無關乎改革的成功。考慮到民眾稅負與福利的比例,減輕政府負擔不應當是醫改的目標,相反,涉及到政府財政責任的改革內容,主要是按照公共財政原則重新分配這部分資源。 因此,對于宿遷改革,無需做要么全對要么全錯的判斷,重要的是對其利弊得失進行理性的評估,讓這個地方好不容易進行的一次嘗試,真正幫助人們探尋未來醫療改革的正確方向。 (作者系北京知名學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