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迅雷
一個叫丁剛的《人民日報》高級記者,接連在《人民網》刊發文章,一論、再論“我國高考造就世界最優秀學生”。
丁在文中說:“就基礎教育而言,中國學生總體而言無疑是最優秀的,這也是全世界
公認的。這種最優秀是應試教育體制造就的。這也是不容置疑的。”(6月21日《人民網》)你瞧,為“應試教育體制”唱贊歌,還“不容置疑”,中國的教育官看到這樣的論調,一定心里老大的舒坦,仿佛大熱天吃了三支大冰糕。丁在文中做比較:“論基礎知識的功底,中國學生就總體而言無疑是世界上最優秀的,美國、英國學生比不了,至于一些發展中國國家,他們的學生水平相差就更遠了。可離開了現在這樣的高考制度,中國學生還能保持得住世界領先的地位嗎?”(6月11日《人民網》)美國、英國的學生聽了,恐怕也要樂壞三顆大牙,愛理不理問一聲:你說的“基礎知識”,究竟包括哪些范圍?
面對網友的普遍質疑,丁在“再論”里趕緊聲明自己說的僅僅是“中小學教育”,自己也認為“中國的大學教育落后于美國”。看來,丁文一邊親吻中國教育的左臉——中小學教育,一邊也把巴掌拍在中國教育的右臉——大學教育上。總體來看,丁文所彈的其實是個老調,就是說了又說的“中國基礎教育強于美國,美國大學教育強于中國”之類。問題是,中國基礎教育真的強于美國嗎?真的世界第一、而且還“世界公認”嗎?
因為概念不清,丁文有一連串的邏輯盲點,比如:邏輯盲點一,什么叫“世界最優秀學生”?“世界最優秀學生”的概念怎么界定?邏輯盲點二,什么叫“全世界公認”?誰有權代表“全世界”予以公認,誰有權派發這樣的“公認證書”?邏輯盲點三,造就多少個“世界最優秀學生”可算整個國家的中小學生乃“世界第一”?
丁文的邏輯思維,就是把“基礎扎實”等同于“世界最優”,把一部分學生初高中基礎掌握得多等同于“總體上基礎扎實”,這個跟此前楊振寧老先生所說的“清華大學一年級的學生超過哈佛大學一年級的學生”是一個論調。拿“一小撮”指代“總體”,拿“基礎知識”指代“整體素質”,拿“書本知識”指代“基礎功底”,有的人就愛這樣的“邏輯跳躍”。作者自己要想發現這樣的“邏輯推理”之好笑可笑,是需要睡醒了并且要揉揉眼睛的。
那一點來自教科書的可憐的“基礎知識”,無論多么“博大”、多么“豐富”,都是一個學生的“基礎知識”的全部,這樣的“基礎知識功底扎實”算什么,又有什么用?而且,這樣的“基礎知識功底扎實”也就“扎”在小部分的“鳳毛麟角”身上,究竟有多大的意義呢?你看看央視“青歌賽”那些初高中文化的選手回答“綜合素質問題”時的洋相百出,就知道“基礎扎實”究竟“扎”什么地方去了。這樣的“基礎扎實”真的是“世界最優”嗎?我向來認為,中小學生多學一點少學一點教科書里的“基礎知識”,根本就是無所謂的。一個小學三年級學生,一天的家庭作業是要完成6份試卷;一個初中生,在校12小時,回家加班做作業超過零點——所有童年少年的快樂被剝奪個精光,這樣的所謂“世界最優”的“扎實基礎”究竟“扎”出了什么?反正諾貝爾獎到現在一個也沒有“扎”出來。
真正的有識之士,是不會被“基礎知識功底扎實”這攤龐大的爛糊泥給蒙住眼睛的。英國教育家伊迪斯多次來到中國訪問,他憶述親身經歷,不禁感嘆:“中國孩子是最辛苦的一族。”(見6月13日《參考消息》第16版,通欄大標題就是《英國教育家感嘆:中國孩子太辛苦》)不難看清:所謂“中國中小生全世界公認最優秀”是一個無價值的、徹頭徹尾的偽命題;真現實、真命題就是:中國的中小生是全世界最辛苦的“應試童子”。
丁剛先生為什么在“世界公認最優”的偽命題下,“直言不諱”地認為“中國應試教育體制造就世界最優學生”,而且“不容置疑”?“考試”本身無非是手段與工具,一如砍柴的刀,盡管有鈍銳之分,但它畢竟僅僅是工具。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沒有考試,無論水平考試也好、選拔考試也罷,考試都是手段與工具。反對考試工具,一如反對柴刀,顯然是可笑的,但是把一次性的考試當作測試人才、選拔人才的惟一手段,“一考定終身”、只看分數不看能力、只看文憑不看水平,甚至考試的組織者把考試變成賺大錢的“考試經濟”,這樣的考試制度問題不能不去反思。
用同樣的試卷測試不同的人的水平,這當然是一種公平的手段。在起點公平、過程公平、結果公平這三者之間,就重要性來說顯然是一個比一個弱,考試公平僅僅是“過程公平”;丁先生有沒有想想,中國的應試教育體制埋沒了多少因為缺少起點公平的人才,比如農村的孩子?中國的應試教育體制,又因本身的體制性缺陷而埋沒了多少人才,比如韓寒那樣的“偏科”天才?中國的考試制度和長久以來因考試制度而形成的考試文化,其核心問題簡單地說,就是把考分等同于素質、把知識等同于智慧,這更是“人人都是受害者”了,只是這樣的“受害”是無形的、看不見罷了。
丁文為應試教育大唱贊歌,當然與他本身是應試教育中的“成功者”有關,狀元作為科舉制度的既得利益者,是不會說科舉制度有什么不好的。然而,我們也遺憾地看到,作為做過《人民日報》駐聯合國(美國紐約)記者的丁先生,作出“世界公認中國學生最優秀”的荒誕判斷、推出“應試教育體制造就世界最優”的反常推理、發出“離開現行高考制度中國學生還能保持得住世界領先的地位嗎”的可笑發問,甚至提出“這是不容置疑的”的強盜邏輯,其認知水平、邏輯能力只停留在如此低水準層面,也是中國應試教育的一個典型產物。
就像管衛生的官員認為曝光醫療行業丑行就是“妖魔化醫生”一樣,中國的教育官也是不待見被說“壞話”的,因為這個涉及到他們的政績問題,所以他們最樂見說他們“試行”的“素質教育”好、很好、就是好,同樣樂見說他們“實行”的“應試教育”好、很好、還是好。中國的教育改革,這些年來除了形式主義地嚷嚷“素質教育”,毫無聲色、更無起色;中國的教育官向來對中國教育自我感覺良好,稀缺改革進取之心,如今看見丁剛如此的大著,他們更是樂不思蜀,更不去想改革那碼子傷腦筋的破事了。丁剛先生作為《人民日報》的高級記者,其文章盡管布滿邏輯盲點,但也很可能會對決策產生影響,這個問題就大了,所以不能不予以指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