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春:完善改革比堅持改革的提法更有凝聚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19日 16:41 新浪財經 | |||||||||
葉永春/文 一種提法,特別是決策層的提法,它是一個政策信號——提示出未來的政策走向,以引導人們的實踐;它又是一面理論旗幟——要統一各方思想,使盡可能多的人團結在這面旗幟下。因此,要求在提法上必須精練、準確,否則,會引起人們的疑惑與思想上混亂。
改革二十多年來,可以用“成績很大,問題不少”八個字來概括。只提成績、不談問題,或只看到問題、不看到成績,那都是片面的、不實事求是的。前段時間,社會各界對改革存在問題反思的大討論中,既有要求糾正某些政策失誤的合理呼聲,也有抓住失誤以全面否定改革的錯誤傾向。在此背景下,重復堅持改革的提法,可起到制止錯誤傾向蔓延的作用,但遺憾的是,此舉也會加深人們的疑慮——下一步改革是否會沿著原來路徑繼續進行?失誤是否會得到正視、得到糾正?對改革中出現的問題能否再提意見與建議,等等。 因此,筆者認為:在目前階段,與其重提堅持改革,不如改提完善改革,或至少在堅持改革后面,加上不斷完善的提法,這會更貼近實際,更有凝聚力,可以團結更多的人自覺投入到改革中去。這是因為: 1、完善改革的提法,它既包含了堅持改革的原義,也包含了正視改革中出現問題的勇氣,和解決改革中出現問題的決心;它不但與否定改革的傾向劃清了界限,而且,也回應了要求糾正失誤的呼聲。因此,它更具大氣感,更有凝聚力! 2、每種提法都應符合它特定的歷史條件。在改革初期,當一些政策的效果還未完全顯現出來時,如果半途而廢會前功盡棄,那時必須要提堅持改革,直至結果水落石出再決定下一步行動。但當一些改革結果已顯現出來,特別是結果不理想時,我們還能繼續提堅持改革嗎?此時需要提的和做的應該是改進或完善改革。 3、可避免引起人們思想混亂。改革是對原有形態格局的變動,它是個中性詞,因為,變動后可以比原有的好,也可以比原有的差。改革不等于不會出現失誤,因此,提出完善改革并非多余。將失誤歸于改革的成本缺乏說服力,不能令人信服,因為,即使是改革不可避免要付出成本或代價,那也是有大有小,我們為什么不能付出最小的成本或代價來達到改革的目的?改革的方法本來就有多種多樣。對方法問題的探討是值得贊許的,決不能將“如何改革”的探討,劃到“否定改革”的那一塊,現已不是文革時期,這樣做只能是幫倒忙!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既要防“右”,也要防“左”。 4、完善改革的提法更符合實際。現盡管沒提完善改革,但事實上,提出“科學發展觀”、“更加注重社會公平”、“認真解決群眾關心的利益問題”等,這些都是在不斷完善改革。如果我們把改革看成是一種工作、一項事業,那改進與完善必定是不可缺少的。世界處在永恒的運動變化之中,從過去的革命,到現在的改革,改進與完善始終是實踐中需要極為重視的問題。不斷完善,這不但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觀點相通,而且,也是實際工作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