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接軌 何時國情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10日 17:38 經濟觀察報 | |||||||||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thlping@263.sina.com 自從中國結束閉關鎖國狀態,通過對外開放走向國際社會之后,對“接軌”與“國情”的考慮是影響人們思想和行為,甚至影響社會走向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在1990年代中期
“接軌”與“國情”,彰顯了我們社會生活與國際社會的差距與差異。這種差距或差異有經濟社會生活發展水平方面的含義,也有制度安排方面的含義。一般地說,當人們強調“接軌”的時候,主張的是變的一面。而當人們強調國情的時候,主張的則是不變的一面,至少是變的有限性。 現在的問題是,在什么樣的問題上要接軌?在什么樣的問題上要照顧國情?我們平時接受的或是接軌或是國情的理由真的能夠像我們以為的那樣得以成立嗎? 引起人們對這個問題深思甚至質疑的,顯然與下面這幾件事情有關:一是收取銀行卡跨行查詢費。收費的理由之一,就是“境外卡組織都對這一服務收取費用”,即這是一種“國際慣例”,是在與國際接軌。而在此之前,銀行收取的銀行卡年費、小額賬戶管理費等,據說也都是與國際接軌的舉措;二是引起議論更多的成品油漲價。這次油價上調與國際市場接軌的關系更是被表達得直截了當。中石化相關負責人就表示,即使每噸均調500元之后,國內油價仍與國際市場價格倒掛,國內、國際汽油價格仍存在300多元/噸的差距。這就為將來進一步上調油價預留了空間;三是近年來引起社會普遍不滿的教育收費、醫療市場化等,在論證的時候,也常常是拿與國際接軌作為理由。 人們首先質疑的是這些接軌的項目本身。比如,針對銀行的收費接軌,有人質疑,在國外,與向客戶收取相應費用相配套的是優質的服務、良好的信譽以及較高的效率,這一點,國內商業銀行無疑存在很大欠缺。針對油價的上漲,也有人質疑,在油價逐步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同時,油質卻沒有與國際市場接軌。如按照目前無鉛汽油的國家標準,硫含量不得大于0.08%,烯烴含量不得大于35%,而國際上無鉛汽油的這兩項標準分別是不得大于0.02%、20%。油品質量與國際水平的較大差距,意味著國內石油化工企業每提煉1噸成品油,生產和加工成本較國外石油化工企業為低,再加上我國勞動力成本也較低,國內石油化工企業所耗水、電、煤等價格也比國外低,實際上國內成品油的成本會更低。而且正如許多人注意到的,在許多壟斷性商品的價格不斷與國際接軌的同時,人們的收入沒有也不可能與國際接軌,甚至近年來還出現了普通勞動者的收入增長慢于經濟增長速度的狀況。 然而更重要的是,與上述這些“接軌”形成鮮明對照的,則是一系列在“國情特殊”理由下存在的現象。被人們廣泛詬病的公車、公款吃喝和公款出國游這所謂“三公”現象就是與“國情”聯系在一起的。 不久前曾發生過一次關于上述費用的爭論。先是《學習時報》刊登文章說,2004年我國公車消費、1999年公費出國和公款吃喝三者相加總數高達9000億元以上;財政部預算司有關負責人回應道,我國每年“三公”消費近9000億說法不實,初步估算約1201億元;隨后就有許多論者指出,上述“三公”的實際開銷遠不是用政府財政決算報表的數據可以統計出來的,全國人民為此所支付的費用,會遠遠高于這個數字。即便是按財政部有關負責人的說法,每年費用1000多億,也是一個相當大的數字。 更根本的問題是這些現象存在的理由。在“國情”的理由之下,似乎沒有公車,公務人員就無法辦公,沒有公款吃喝,就辦不成事,這已經成為人們默認的道理。正因為此,國庫賬目上可以堂而皇之地開列著這些支出項目。事實上,這些以“國情特殊”的理由存在的現象,在世界上恐怕是絕無僅有的。公車還可以用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低、公務人員收入低作為勉強搪塞的理由,但實際上這個理由也完全不能成立。而公款吃喝,幾乎找不到任何可以成立的理由。即使是再發達的國家,其經濟發展水平和公務人員的收入也都經歷過我們現在這樣的階段,但也沒有哪個國家有如此多的公車,也沒有出現公務人員沒有公車就無法辦公的現象。就是一些財大氣粗的跨國公司,也因養車不劃算而用租車的方式解決接待用車問題。因此,分析一下就會發現,所謂國情特殊的含義,無非是說,過去存在的事實就是現在存在的理由。甚至主張對此進行改革的人,也無奈地主張慢慢贖買才是明智的策略。而在實際的改革進程中,國情又成為扭曲改革的理由。以公車改革為例,就是這樣一輛小小的公車,到今天為止已經改了整整12年。不同的方案,不斷的試點,結果公車不是越改越少,而是越改越多(采購量每年以20%遞增)。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現這種現象:官員們錢照拿,車還照坐,兩頭得利,甚至將高額的車補變為公務員變相漲工資的一種手段。 我們在此不是要具體評價上述接軌或照顧國情的舉措誰是誰非,而是要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現實中,“接軌”的都是一些什么樣的項目?照顧國情又是一些什么樣的項目?是什么因素在影響著在“接軌”與“國情”間的選擇?這種選擇與社會中不同群體的利益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就此,我們不得不正視這個問題:在今天,“接軌”與“國情”的選擇,已經開始具有一種利益關系甚至利益分配的含義。應當看到,在改革開放之初,“接軌”與“國情”的問題,主要是取決于人們對問題的認識,取決于對可行性的權衡,取決于對總體利弊的考量。但在今天,“接軌”還是“國情”的問題,已經開始成為不同利益主體博弈的對象。在現實中,無論是在“接軌”還是在“國情”中,總會有強有力的利益群體的身影存在。在油價的接軌中,是超大的石油企業和政府的有關部門。在信用卡收費中,則是銀行和銀聯。這些利益主體,幾乎都是大型壟斷集團。反過來說,用“國情”來規避變革的做法,也是與相關的利益主體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三公”問題之所以一直改不動,甚至變本加厲,且一改革就走樣變形,也是與一個強有力的利益群體聯系在一起的。 目前的中國已經進入利益博弈的時代,而這種利益博弈是在利益主體發育非常不平衡的基礎上進行的。這樣就會出現這種可能性:對“接軌”與“國情”的選擇,往往成為利益爭奪的一種手段。與國際接軌對自己有利就實行“接軌”,尊重國情對自己有利就強調“國情”。甚至有人稱,牟取利益時使用國際慣例,逃避責任時使用特色國情,這是既得利益者的利劍和盾牌。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防止社會嚴重不公的辦法之一,就是防止各種趨利與弊害的手段過于集中于某些個別群體或個人手中。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