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評論 > 正文
 

馬尼拉大帆船的故事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10日 17:36 經濟觀察報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red_beer999@yahoo.com.cn

  看了這個題目,讀者諸君的直觀反應也許會猜想它是體育運動,抑或是旅游項目,或者是與船舶有關的話題,很少有人會想到它是幾個世紀前風行于西方世界的國際貿易的關
鍵詞。它早已退出人們的視線,現在的人們,顯然對它已經太陌生了。

  讓我們把視線拉回到幾個世紀之前。英國歷史學家小約翰·威爾斯在《1688年的全球史》中寫道:

  ——1688年1月3日,在呂宋島的馬尼拉,河北岸的信奉基督教的華人居住區,晨鐘都相繼敲響。來自中國沿海港口的平底帆船,現在已經開始抵達這里。

  ——在1688年的世界上,正是這些帆船構成了把各地區聯系起來的紐帶。西班牙的大型帆船(galleon)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從經濟上看,馬尼拉是17世紀下述兩大重要經濟活動的交匯點:一個是西屬美洲銀礦出產的白銀大量流入,另一個是華人們的門類齊全的制造業的商業企業。無論是哪一年,都會有一兩艘西班牙大帆船,從阿卡普爾科穿越太平洋,把“新世界”出產的白銀運到馬尼拉,以購買中國絲綢、中國和印度的棉織品,以及“新世界”需求量甚大的其他精美消費品。

  于是,“馬尼拉大帆船”的故事,浮出了水面。

  “馬尼拉大帆船”,是“The Manila Galleon”的直譯,它是16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初的250年間,航行于菲律賓的馬尼拉與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之間的貨運船只,是一種木制帆船,一般載重量在幾百噸到一二千噸左右。

  由于馬尼拉大帆船的貨物主要來源于中國,以風靡全球的中國生絲與絲綢為主,因此墨西哥人直接把馬尼拉大帆船叫做“中國船”(China Ship)。這是名副其實的。因為馬尼拉大帆船裝運的貨色,大多是中國東南沿海的平底帆船運來的。例如,1685年有17艘來自中國的平底帆船到達馬尼拉,1686年有27艘,1687年有15艘。這些平底帆船運來的貨色,裝上馬尼拉大帆船,橫渡太平洋,抵達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港,銷往美洲各地。

  西班牙在征服了美洲殖民地之后,又在亞洲的菲律賓建立起殖民地,把他們夢寐以求的中國的絲綢等商品,從馬尼拉運往阿卡普爾科,開辟了一條“太平洋絲綢之路”,譜寫了綿延兩個半世紀的中國與美洲貿易的輝煌篇章。

  一位名叫W.L.Schurz的美國學者1939年出版的題為《馬尼拉大帆船》的著作這樣寫道:“中國往往是大帆船貿易貨物的主要來源。就新西班牙(墨西哥及其附近的廣大地區)的人民來說,大帆船就是中國船,馬尼拉就是中國與墨西哥之間的轉運站,作為大帆船貿易的最重要商品的中國絲貨,都以它為集散地而橫渡太平洋。在墨西哥的西班牙人,當無拘無束的談及菲律賓的時候,有如談及中華帝國的一個省那樣。就馬尼拉方面來說,每年航經中國沿海的商船,就是它的繁榮基礎!

  大約在1530年以前,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已有絲織業。自從馬尼拉大帆船運來了質量精美、價格低廉的中國生絲和綢緞,當地的絲織業就此趨于衰落。1600年,西班牙當局對當地的養蠶戶加以限制,斷絕了本地蠶絲的供應,由源源不斷輸入的中國生絲為墨西哥工廠提供原料。1637年,墨西哥一處一家以中國生絲為原料的絲織廠的工人達到14000人,中國生絲銷售數量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這種情況是漢唐時代的絲綢之路不可同日而語的,馬尼拉大帆船的運輸量,是那種穿越沙漠地帶的駱駝商隊無法比擬的。法國年鑒派歷史學家布羅代爾的名著《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把馬尼拉大帆船作為近代意義的跨越洲際的遠程貿易,納入全球經濟的視野來考察。他說,16世紀,各種因素協力促成的運動,是從中國前往美洲,馬尼拉大帆船代表著一條特殊的流通路線,這是一種資本巨大的遠程貿易,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絲-銀”對流。

  于是乎,巨額白銀貨幣源源不斷流入中國。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經過菲律賓流入中國的美洲白銀貨幣,每年都在100萬比索至300萬比索之間,有的學者估計,這一時期流入中國的美洲白銀在57500~86250千克之間。數量之大,令人驚訝。

  這種現象,以前中國歷史學家很少關注,一般人更是聞所未聞。1969年,全漢升在香港《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發表論文——《明清間美洲白銀的輸入中國》,開始讓中國人看到了一個湮沒已久的輝煌時代。全漢升利用大量原始資料,對此進行精深的分析,告訴我們這樣一個結論:

  ——從1565年到1815年的兩個半世紀中,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當局每年都派遣1至4艘大帆船,來往于阿卡普爾科與馬尼拉之間,每年運往馬尼拉的白銀在100萬比索至400萬比索,用來購買中國的生絲、綢緞等商品。1571年至1821年間,從美洲運往馬尼拉的白銀貨幣共計4億比索,其中1/2流入了中國。

  這一研究成果受到西方學者的廣泛關注,布羅代爾在《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中的說法:“一位中國歷史學家最近認為,美洲1571~1821年間生產的白銀至少有半數被運到中國,一去而不復返”,便是援引全漢升的結論。

  中國在對外貿易中長期處于結構性順差之中,反映了當時中國的經濟優勢。前幾年曾經轟動一時的美國學者弗蘭克的著作——《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研究1500~1800年間的全球經濟,把歐洲國家在與中國的貿易存在的結構性貿易逆差,戲稱為“商業上的‘納貢’”。他寫道:“‘中國貿易’造成的經濟和金融后果是,中國憑借在絲綢、瓷器等方面無與匹敵的制造業和出口,與任何國家進行貿易都是順差”;“外國人,包括歐洲人,為了與中國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國人支付白銀,這也確實表現為商業上的‘納貢’”。弗蘭克由此得出結論:1500年至1800年,“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是世界經濟的中心,換句話說,在歐洲工業革命之前,世界的經濟中心不在歐洲,而在亞洲,特別是中國。

  此言一出,引起西方學者極大的爭議。當時的經濟中心究竟在哪里,可以討論。但是中國經濟曾經有過的輝煌,卻是不爭的事實。個中緣由,全漢升在《略論新航路發現后的海上絲綢之路》中說得很明白了:“在近代工業化成功以前,中國工業的發展,就其使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強大的

競爭力來說,顯然曾經有過一頁光榮的歷史!

  不知道這樣的史實,會不會對當代中國經濟學者的研究有所啟示?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