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迅雷:推動搖籃的手推動世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01日 13:13 新浪財經 | |||||||||
徐迅雷 “把別人對你的恩惠刻在大理石上。”這是富蘭克林刻骨銘心的話。恩惠,感動,感恩,在這人生“三步曲”中,似乎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牽著我們前行,這種力量來自何方、去向何處?
六一兒童節來臨前夕,廣州幾所小學聯合進行了一個主題為“什么事使我最感動”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4%的學生認為自己“是一個不容易被感動的人”或“不知道什么是感動”,在“你曾經做過哪件事令父母最感動”一題中,不少學生交了白卷。(5月31日《羊城晚報》) “白卷”意味著感恩的缺席。感恩為何被孩子疏忽、忽視?別說孩子,就是在成人世界,“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古典詩意似乎也已漸行漸遠;“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大約也只是一種愛戀中的“初級階段”的海誓山盟。孩子世界的感恩缺失,其實是成人世界感恩的缺失,那是父母的過失,學校的過失,社會的過失。 父母,應該是教會孩子感恩的第一人;因為一個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感恩教育,無疑來自父母。美國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為研究母親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在全美選出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有犯罪記錄的人,分別作為調研對象,對比是鮮明的: 某位來自監獄的犯人說:“小時候,有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問我和弟弟想要哪個?我剛想說想要最大最紅的一個,這時弟弟搶先說出我想說的話。媽媽聽了,責備他說,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于是,我改口說想要那個最小的。媽媽高興地把大蘋果獎給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從此,我學會了說謊……”而一位來自白宮的著名人士說:“媽媽把那個最大最紅的蘋果舉在手中,要我們做個比賽,她把門前草坪分成三塊,我們一人一塊,負責修剪好,誰干得最快最好,誰就有權得到它!結果我贏了那個最大的蘋果。我非常感激母親——至今感恩不盡,因為她讓我明白一個最簡單也最重要的道理:想要得到最好的,就必須通過公平競爭而贏得!” 成功孩子懂得感恩母親,就是因為母親有那雙“推動搖籃的手”,而正是這樣的手推動了世界。 感謝天,感謝地,感謝父母感謝愛——但是,真正完善的“感恩清單”里,感恩對象絕不僅僅是父母。我們整個社會也應明白如何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從而在全社會營造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感恩氛圍。譬如,我們的傳統節日,本來有一種感恩意蘊存焉,就像端午,為何而來?感恩屈原,紀念屈原呀!幾乎所有紀念的節日都是感恩的節日;但在時空被拉得太遙遠之后,節日的感恩本意也漸漸淡化了,以致我們只記得端午是吃粽子,似乎與感恩八竿子打不著!可在美國,是有一個“感恩節”的,盡管感恩對象眾說紛紜,但感恩的精髓亙古不變,這就是節日中彰顯的感恩力量。 成人世界的感恩,是孩提時代學會感恩的最佳基礎。以色列人種莊稼,莊稼成熟后,都在靠近路邊四個地角留出部分不收割;這一現象一度引起在以色列工作華人的好奇,請教個中原由,當地人解釋說,是上帝給了曾經多災多難的猶太民族今天幸福的生活,為了感恩,他們就用留出四角莊稼的方式,報答今天——既是報答上帝,又為那些路過此地的貧苦路人提供方便。 《戰國策》有云:“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他,不可不忘也。” 其實,感恩的終極境界并不一定都是“形而下”的感謝大恩大德,它可以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心靈境界,一種讓真讓美讓善融入一生的美好情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