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心態影響了大學生就業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24日 17:53 南方都市報 | |||||||||
中國觀察之楊支柱專欄 22日《中國青年報》刊發新聞《教育部學生司負責人:大學生應定位為普通勞動者》,其標題似乎是一句廢話——誰不是普通勞動者呢?也多少有些誤導——大學生的什么特權需要廢除?不過文章主題還是很清楚的:大學生畢業找工作時應當忘記自己是大學生,要像沒有讀過大學的人一樣有工作就干,不要挑剔工種、工作地點和工資待遇。
說實話,我就經常勸自己比較欣賞的學生說:不要讓工作取代婚姻成為終身大事,市場經濟下換工作是家常便飯,交了四年的學費卻花半年甚至一年時間去找工作不值得,重要的是把專業學好,畢業后找個能養活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了。無論待遇多低,只要把自己當老板一樣認真地干,就會有收獲;積累了工作經驗和客戶資源(或人際關系),待遇自然就上去了,想跳槽也有資格了。 我這樣勸自己的學生,因為對學生來說整體就業形勢和專業選擇等都已是不可改變的現實,他們能改變的只有學習和工作的態度。教育部這位官員似乎也贊成學生從自身找就業難的原因,但是精神實質卻完全相反:作為教育部的官員他不是主要考慮教育部應當如何改進工作,卻把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歸咎于整個社會的就業形勢和大學生的所謂“精英心態”。 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大學生普遍有“精英心態”還差不多。到如今高中畢業生升大學的比例都超過50%甚至70%(北京和上海)了,還能普遍有精英心態?須知影響人的心態的主要是在自己所屬群體中的位置,而不是自己在書本知識上與文盲的距離。對于大多數畢業生而言,他們不過希望在工作中能學有所用,并取得高于絕大部分高中和中專畢業生的待遇而已。這其實是再正常不過的要求。當然,如果是創業,那么“精英心態”更是丟不得。一方面說是要鼓勵大學生創業,另一方面又呼吁大學生改變“精英心態”,這是自相矛盾的。 要求大學生忘掉自己是大學畢業生,把自己等同于沒有上過大學的人,具有“普通勞動者”心態;可如今“普通勞動者”的遷徙趨勢不也是“鄉巴佬進城”和“麻雀東南飛”(相對于人才的所謂“孔雀東南飛”)嗎?既然同樣是“普通勞動者”,為什么大學生就應該去基層和西部呢?如果我們相信市場,那就應該承認,基層和西部不是職位更多,而是職位更少。教育部只是告訴我們基層和西部有大量的職位,卻從來沒有告訴我們到底有多少職位! 西部的所謂機會,不過是“一張白紙,正好寫字”,對創業者這或許意味著機會多,對打工的人恐怕意味著機會少,而社會創業者總是少數。至于所謂基層需要更多的大學畢業生,那也跟前幾年說中國經濟發展需要的大學生不嫌多只嫌少一樣,恐怕不見得是有效需求。說實在話我還需要一架私人飛機呢,但是我只付得起電動自行車的價錢。 就算基層有很多適合大學生的崗位,也不是大學畢業生改變觀念就能得到的。基層與城市的主要區別其實不在工作環境的艱苦或優越,實際上基層的生活也可能更舒適。更大的區別實際上在于基層是“熟人社會”,而城市是“陌生人社會”。在“熟人社會”,作為陌生人的大學畢業生,是很難找到用武之地的。 因此,大學畢業生大量下基層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由中央或上級政府強行壓下去。但是基層除東部沿海外已經沒有公有企業,安排給私營企業又違背市場經濟基本規則,唯一的結果只能是壓給機關和由財政支撐的所謂事業單位,這一方面導致基層財政雪上加霜,另一方面導致本來已經嚴重超編的基層政府更加人浮于事“三個和尚沒水吃”。 總之,大學生的就業難問題并非大學生改造思想調整心態就能解決,也決非教育部所能解決。大概總有一些大學生需要靠社會保障維持一段生計,等待他人退休、生育或經濟發展給自己提供工作機會。對于教育部來說,需要思考或反省的是如何使大學畢業生的總人數、專業結構和教學質量符合市場的需要。而在筆者看來,繼續以計劃經濟體制模式管理高等院校是行不通的,應該讓市場本身發揮作用,而不是用教育行政部門閉門造車制定的計劃來決定招生人數和專業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