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應定位為‘普通勞動者’”,教育部高校學生司有關負責人在解讀就業問題時指出,“大眾化時代的大學生不能再自詡為社會的精英,要懷著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心態和定位去參與就業選擇和就業競爭”。
教育部領導的用意不可謂不好,無非是為了讓我等大學畢業或即將畢業的學生更快地找到工作,但如果“普通勞動者”指的是商人、公務員、科學家等之外的普通工人、職員甚
至農民,恕我直言,我沒有絲毫意愿聆聽這位領導的意見,也沒有丁點意愿當一名“普通勞動者”。
從我自身來看,我寒窗苦讀15年,不就是為了畢業時能找個好工作,過上幸福富足的生活;從我父母的角度看,他們在農村做點小生意,起早摸黑供我讀書,每年上萬的費用,不也是希望我有朝一日能出人頭地嗎?都說付出總有回報,付出了這么多的心血與金錢,可是到頭來卻只能做個“普通勞動者”,這公平嗎?
可是實際情況不然,在最近的就業指導會上,院領導言之淳淳:我們上一屆的就業率實際上只有60%(書面上的數字又是一回事),這還算上了考上研究生的人數。
都說人類享有四大自由,其中之一就是“免于匱乏的自由”,可現在,當我們盡我們所能作出了巨大努力時,仍然得不到優質的發展機遇時,卻被告知要敢于做“普通勞動者”,我們怎么甘心。
雷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