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校學生司有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階段,大學生不能再自詡為社會精英,而應定位為“普通勞動者”,要懷著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心態和定位去參與就業選擇和就業競爭(5月22日《中國青年報》)。
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大學生早已不是什么社會精英,這位教育部官員言之有理。可實際上,現在已經很少有大學生自詡為社會精英,更多大學生只是想做一名普通勞動者,只
想在畢業后能順利找到一份普通工作。從這個角度看,所謂“大學生應定位為普通勞動者”的諄諄教導,就顯得有些無的放矢。
而且,“大學生應定位為普通勞動者”之說,還在有意或無意之間,掩蓋了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
實際上,盡管我國高等教育步入了大眾化時代,盡管各高校連年擴招,但是大學生占人口總量的比例仍然較低,大學生人數的增長速度仍然低于經濟發展的速度。也就是說,從宏觀上看,我國的大學生人數應該不足,而并非過剩,如果說過剩,也主要是結構上的過!咝E囵B的人才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另一方面,由于我國高等教育長期實行應試教育,而忽視了素質教育,致使很多大學生只掌握了課本上的知識,而適應社會的能力和實際工作的能力欠缺,并使得很多用人單位寧愿聘用那些學歷不高、但實際工作能力較強的實用人才,而不愿聘用那些“高分低能”、毫無社會經驗、工作經驗的大學畢業生。
從以上角度看,目前的大學生就業難,其主要癥結已不在大學生的就業心態有問題,而在于我國高等教育的目標、定位、專業設置以及教育方式有問題。換言之,大學生就業難,教育主管部門和各高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大學生應定位為普通勞動者”之說,相當于把大學生就業難歸咎于大學生的精英意識,并有意無意地淡化、掩蓋了高等教育自身存在的問題。
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高收費,給人的感覺似乎并不是在培養普通勞動者,而是在培養社會精英。一個家庭為了供養一名大學生,往往要傾其所有,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成本)。因此,如果我國的高等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普通勞動者,那么就不該如此高收費甚至亂收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