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市民化 城市準備好了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18日 09:00 燕趙都市報 | |||||||||
建設部官員近日表示,未來五年,國家有可能出臺系列政策,使近2億農民工真正成為城市人。(5月17日《第一財經日報》) 這是一個令人欣慰的消息。目前大約有2億農村人口流入城市,他們為城市建設做出了很大貢獻,但一直未能在城市落地生根。20多年來,他們既沒有“產業工人化”,也沒有“市民化”。他們多就業于第二產業,以從事高強度體力勞動為主,而收入不足以定居城市;
國際經驗表明,現代化必然意味著大多數農業人口轉移至非農產業、大多數農村人口定居城市。無論是出于經濟發展還是維護社會公平的考量,那如候鳥般遷徙的2億民工理所當然需要成為市民———這是他們的歸宿,也是他們的權利。 然而,民工市民化的復雜性和困難程度都是巨大的。取消那些殘存的、體制性的歧視性規定是相對容易的,但問題是:當政府清除柵欄荊棘、敞開大門之后,是否有能力為那2億新市民提供扎根城市的必需品。讓2億民工成為城市人,不是讓他們繼續作城市邊緣人;否則,名不副實的“市民化”只是一場農村危機向城市的大轉移。城市必須為他們準備好兩樣必需品———就業與保障。 就業是民生之本。民工市民化不僅意味著他們需要足夠的工作機會,還意味著他們的勞動所得必須足以維持城市里的基本生活。社會學家孫立平就指出,對民工而言,需要解決的不僅僅是戶籍的問題,甚至首先不是戶籍的問題,更現實的是如何能夠使他們的收入維持自己及全家在城市中低水平的生活費用。農民進城往往只能從就業市場的低端起步,但這既不意味著他們的工資應被雇主長期壓到市場均衡水平之下,也不意味著他們沒有權利向高端行業流動。平衡勞資力量的機制、可及的職業培訓機會、通暢的職業流動渠道等,這些都是市場和政府必須準備好的。 保障是公民權利的體現。民工市民化意味著市民長期享受的衣食住行、教育衛生等方面的基本保障必須同樣惠及2億民工。但令人擔憂的是,由于發展模式選擇上的誤差和政績沖動的驅使,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已經讓地方政府背負了高達1萬億的債務,F有的社保欠賬20年內無法償清、基礎教育資金缺口難以估計、廉租房建設進展緩慢……簡言之,城市現有的基本保障體系本就十分脆弱,尚且無法惠及全部城市人口,短期內再增加2億人的巨大負擔,可謂雪上加霜。 民工市民化意味著城市要承擔更多的責任。雖然不少人認為目前城市接納農民的條件趨于成熟,但我總覺得民工市民化的最好時間可能已經被錯過。在大規模城鄉人口流動的初期就毅然打破城鄉壁壘、讓民工成為市民,或許本來是成本較小的選擇;但時過境遷,被各種體制問題裹挾著的城市和鄉村分道揚鑣已久,所謂路徑依賴的效應讓進一步制度創新的成本與日俱增,F在,城市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發展過程中卻沒有積蓄足夠的、支持民工市民化的能力。市場精神不足的發展模式、強弱懸殊的勞資關系格局、比例失當的產業結構、巨額的政府債務負擔、脆弱的社會保障體系……這些近在咫尺的問題讓我們無法樂觀的相信,未來5年,那2億民工能夠成為真正名副其實的市民。 民工市民化任重道遠,城市何時才能做好準備? 毛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