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為何要趕超中央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16日 11:21 東方網 | |||||||||
郭立場 在全國的“十一五”規劃中,年均經濟增長率預期目標為7.5%。而在全國31個省市公布的“十一五”規劃中,預期平均GDP增速是10.1%,最高的達13%,最低為8.5%,普遍超過中央提出的總目標1~2個百分點甚至更高。各地提交給國家發改委的“十一五”經濟增長目標普遍“趕超”中央,“數字出官”的舊觀念依然存在。(《中國經濟周刊》5月15日)
“政績不夠,數字來湊,官出數字,數字出官”。這句“著名”的順口溜早在多年前就流行開來,時至今日依然“方興未艾”,而今各地提交給國家發改委的“十一五”經濟增長目標普遍“趕超”中央,預期的經濟增長目標尚且如此,足見官員對數字的情有獨鐘,以及玩弄數字的深厚“功夫”,也驗證了“村騙鄉,鄉騙縣,一直騙到國務院”的流言,并非子虛烏有。據了解,由于原有的GDP核算制度被認為“結構不甚合理”,擔心地方官員不惜一切代價追逐經濟增長,故而國內“建立新的GDP核算制度”的呼聲一直未曾中止。國家發改委為此在4月13日下發《關于請各地區科學確定本地區“十一五”時期經濟發展速度的通知》,要求各地區發改委加強對地市州、縣市“十一五”規劃和年度計劃編制指導,明確省級“十一五”規劃中的增長速度指標不得層層分解,避免層層加碼,引導各地市州、縣市科學合理地確定增長速度目標。遺憾的是,通知并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各地規劃的預期目標就有了“趕超”中央之勢,勿論他日的政績總結了。 官方統計數字常常靠不住,這早已眾所周知。中央曾三令五申,統計數字要打假。為改善目前GDP結構不合理的現狀,各地政府也做出了積極的探索,提出新的政績考核標準應對經濟實力進行了綜合評價,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和經濟要素內部關系的協調,以增加就業和提高百姓收入為核心,而不是單單以GDP等總量指標論英雄。可如今的假數字,仍是比比皆是,令人咋舌。 數字摻假與當下統計體制不完善有關,也與當下的干部選拔任用制度有關。此乃“官出數字,數字出官”之根本原因。可以說,正是干部政績考核制度存在的缺陷,助長了“任用了弄虛作假的,提拔了灌水吹牛的”不正之風。據報道,長期以來,一些地方和部門的官員,熱衷于在統計數字上大做“文章”,一些地方上報的各項統計數字,年終要由黨委常委會研究決定,而且往往是先定比上年多出多少(比如GDP增長率),然后再進行倒算。 作為領導干部,追求任期內的政績本無可厚非,但僅僅惟“發展”為一條標準,而忽視了其他標準的存在,則未免失之偏頗。要知道,“百姓認可比統計數字更重要,更有說服力。”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用“民意”測度政績,盡快樹立科學的政績觀,改革干部政績考核制度,何其必要。“真正的政績應是沒有水分的政績;應是群眾需要的政績;應是沒有后遺癥的政績;應是有利于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政績。”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以民為本,關注民生,這才應是致力于追求的科學的政績觀。 而今,中央提出了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等施政理念,可喜的是,各地紛紛調整發展戰略,由片面追求GDP增長向實現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轉變。需要指出的是,只要存在考評,今后官員的政績就難免“主要是用數字來衡量”的事實。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問題的關鍵不在數字,有了理念和戰略的變更,以及考核標準的調整,有了為官者樹立科學的發展觀,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構建和諧社會,將指日可待。但愿各地此次的經濟增長目標普遍“趕超”中央,只是各地的規劃所需,而不是個別人“政績工程”的砝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