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長假終告結束,各地也紛紛開始盤點起黃金周的得失。
昨天,北京市假日辦發布消息稱,黃金周期間北京國內旅游總收入為39.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2.2%。(見昨日《新京報》)
——經濟效益的賬照例算得清清楚楚,大抵是旅游創收、接待游客人數增幅等主要經
濟指標又創新高之類。
但如此盤點黃金周,似乎缺少了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參照指標——黃金周取得了什么樣的社會效益?
有關社會效益,來自同日《中國青年報》的一則消息可資佐證:“五一”期間,記者的一位朋友和全家一起去山西省一處著名景點玩了幾天,回來后感慨地說,景點很漂亮,玩得很盡興,美中不足有兩點:一是人多,二是垃圾多。
人多,自然經濟效益好,旅游景點與各地政府都收個缽滿盆溢,這也符合設立黃金周的本意。此外,面對良辰美景,游人玩得盡興,也充分體現出黃金周越來越強烈的休閑色彩。但當黃金周曲終人散之時,那些風景如畫的景點里遍地的垃圾,是否也在提醒著景區管理部門以及所有游人,玩得盡興之余,我們是否也該注意遵守一下社會公德呢?
景區經濟效益豐收了,游人的審美需求豐收了,但游人制造的垃圾也成為了社會的公害,這樣一個事實其實也證明,僅僅獲得經濟效益的黃金周,距離一個健康美麗的黃金周還有一段不近的路程。換言之,物質需要得到極大滿足的游人們,在精神境界上與健康黃金周的要求還相去甚遠。如果對此進行盤點,那么五一長假恐怕就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雙贏的黃金周。
所以,值此各地紛紛進行經濟效益大盤點之時,還需要對社會效益的得失進行一次清理,看看人們的精神境界是否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得到同步提高。人們常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如今經濟基礎漸漸扎實了,咱們的上層建筑是否也該與時俱進呢?我以為,面對已經逝去的黃金周,每個公民都該捫心自問。
長達七天的黃金周里,我們不能只注重物質上的黃金含量,而忽略了精神上的黃金含量,惟有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黃金周才能真正名副其實。
王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