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洪溥:金融穩定金融生態與金融業的大局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08日 17:46 新浪財經 | |||||||||
沈洪溥 從不同渠道的政策信息分析,中國金融界已經步入多事之秋。市場早就傳聞,由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以及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參加的五部委聯席會議已提上日程,而在國務院層次上的金融協調機制——金融穩定協調委員會也在開始醞釀。不過到目前為止,傳聞仍是傳聞,沒有變成現實。
外部人可以想見,各大部委相互協調過程的復雜性及難度之高,部際協調機制的難產凸現了我國金融政策整體利益博弈的困局,更折射出了中國金融體系改革與建設進程已經遇到了“硬骨頭”。 一、金融局部改革的眾說紛紜掩蓋了系統性問題 從國內政府層面的關注點和傳媒的興奮點來看,國內金融領域似乎還存在著大量的系統性問題亟待解決。比如,在銀行領域,人行、銀監會談論最多的是銀行業的改革,包括國有銀行的股份制改革和農信社、城商行的改革;在證券市場,證監會關注的焦點是全面股改,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要并軌;在保險領域,保監會強調保險公司設立的規范化和農業保險的可行性……諸如此類的問題,表面上,可以說爭執是激烈的,建議是充分的,研究是到位的,大有上下互動、百花齊放的態勢。 但是,如果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在問題討論熱烈的背后,實際掩蓋著“條塊分割”的虛火。在銀行領域,討論“銀行系”基金公司風險監管時,媒體聚光燈齊刷刷投向了銀監會,證監會的聲音被忽視了;證監會成立了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公司,首次出手清算廣東證券時,業內也沒有理睬人行,而人行在幾個月前還曾經委托建銀投資和資產管理公司托管清算了多家券商……因此,在筆者看來,就中國金融領域的具體問題討論越熱烈,其中暗含的交叉內容也越多,蘊涵的問題也越大。當銀行、證券、保險,甚至國資領域在某一天“各說各話”卻等同于“同義反復”的時候,也就表明中國的金融體系已經徹底地陷入了無組織。 盡管“一種問題對應一種解決方法”,但是,組織系統的問題,卻很難用“星火燎原”或“各個擊破”的思路去解決。破解金融領域的問題,最重要的不是問題點,而是系統協調。從系統論角度看,當一個系統出現了問題之后,在節點上無論怎樣想辦法也是事半功倍的。 比如股改問題,證監會前期調查研究所耗費的時間,參與方案設計專家的檔次應該說都是足夠的,但從一批試點到全面股改,真正操作起來感覺還是問題叢生,政策出臺的監管者被市場詰難得被動異常。詳加考察,才發現原來是國資機構沒有和證券監管機構協調好。因此,“股改”的問題“點”來自“系統”,股改的前期爭議和后期的只不過把國有資產和資本市場的隱藏問題表面化了。目前,盡管“全面股改”已經磕磕絆絆行至中盤,但即便“全面股改”順利完成、證券市場也保持相對平穩,也很難說資本市場的最大問題已經解決,沒有了股權分置的證券市場從此就可以走上平穩發展的路徑。內在邏輯在于,“股權”是節點的問題,解決了名義上的“分置”,解決不了全局性“權利不對稱”問題,當一個部門用心去解決看似屬于其本部門范圍內的問題時,反而會受到全局性問題的掣肘,與其他部門發生管轄權沖突就是明證。 仍是證券市場,證監會出臺的《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管理辦法》針對國有獨資的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有限責任公司職責定位就包含“參與證券公司風險處置工作”,這標志著它可以名正言順地出手清算托管問題券商。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也可以依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條例》,模糊地引用“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的其他業務活動”來參與券商清算托管。而在重組建行股份時候分立出來的建銀投資,其主要工作應該說是處置建行的非銀行資產,但是到了7月初,央行正式表態“支持中央匯金公司、中國建銀投資有限公司用市場化手段,對重點券商實施市場化財務重組”。在接下來的兩個多月中,建銀投資先后參與了華夏證券、南方證券和北京證券的重組工作,分別出資十幾億乃至幾十億元成為三家證券公司和兩家資產管理公司的股東,而這些出資全部來自其發行金融債券獲得的100億元收入,建銀投資的注資對象主要還包括湘財、中富、天同、華安、科技證券等,目標是二十家券商,最終要做“金融控股公司”。于是,隨著資產管理公司托管清算閩發、漢唐、遼證,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出手清算廣東證券,再加上建銀投資,在問題券商市場再次出現了“多龍治水”的計劃經濟傳統頑疾。 二、別讓部門利益侵害“金融生態” 在真正典型的計劃經濟時代,“多龍治水”并不常見,常見的反而是一統到底,“一根線”統領“萬顆針”,即便部門之間有權利交叉,但是總有一個強力部門協調計劃的運作和實施。隨著部門利益逐步蘇醒,多部門管轄相同領域的問題開始變得嚴重,權力交叉、利益交叉錯綜復雜,政出多門成為經濟領域的典型問題。更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曾有過的體制改革實踐,由于后來主事者的想法調整、位置調整,往往“壓下葫蘆起來瓢”,老問題換個面目再次出現,而且矛盾變得更加突出,銀行業改革就是明證。 2003年銀監會成立時,當時評價是“銀監會的成立,將使中國金融監管的三駕馬車真正齊備,對于增強銀行、證券、保險三大市場的競爭能力、更大范圍地防范金融風險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總之,是金融體制改革領域了不起的成就。當時的想法很完美,銀行、證券、保險各管一攤,過去的共同母體——人民銀行后退一步去負責貨幣政策。但是當人行真正“逍遙”了之后,這個部門在微觀主體領域也就沒有了自身利益,這在以權力大小衡量部門重要性的體制內,顯然是部門弱化的標志。眼看著監管權限沒有,單純的貨幣政策也自然沒有了施展空間,這樣,逐步讓自己以某種名義返身嵌入金融監管領域就成了當然之選。此時,盡管匯金公司是財政部的全資子公司,匯金的5000萬元注冊資本金為財政部出資,但匯金所運用的資金,卻來自央行的外匯儲備。于是,當年的央行再貸款被翻了出來,匯金依此為名義可以轄制資產管理公司;作為出資人,匯金注資國有商業銀行,能夠完成以商業名義的控股;通過拆分建行,使分立的建銀投資延伸業務領域進入證券行業…… 匯金的幾步棋走得嚴絲合縫,讓幾個相關領域監管部門無話可說。業內的共識認為,匯金公司的資產——外匯儲備屬于央行資產,對應的負債是央行發行的鈔票;外匯儲備的投資收益對應的是央行發行鈔票支付的利息——存款準備金利率。因此,匯金公司的資產不應劃入財政部名下。 然而,央行的努力并沒有能夠很好地平息部門利益爭執。國資委剛剛完成的國有資產產權登記顯示它所掌控的金融性國有資產逐步成型,盡管根據國務院的相關條例,國資委是非金融國有資產的出資人代表。此后,財政部又明確表示,財政部是“國有金融資本的出資人代表”。但是國資委解釋說,上述金融企業的股權由國資委所屬企業出資,按照產權歸屬自然要劃歸國資委登記…… 現在的問題是,地方國資部門是不是會上行下效成立“地方金融控股機構”。一年以前,財政部還言之鑿鑿地認為,無論國資委還是財政部都不宜作為金融國資的出資人,畢竟,如果國資委作為國有金融資產的出資人,將不可避免地增加國有銀行與國有企業之間的利益沖突。而今天當財政部門終于決定伸手的時候,國有銀行和國有企業的納稅和上繳利潤又都會作為財政收入,國有金融機構與國有企業之間的資產轉移,不過是從財政部的左口袋轉到右口袋而已。 就這樣,財政部、國資委和匯金公司都在搶著擔負金融資源“守護神”的職責,并且從目前看似乎都有其合理性,但是,從未來的中國金融體系需要出發,我們真的需要三個“門神”嗎?特別地,當地方政府借道“地方金融控股公司”插手地方國資市場的時候,誰能說得清我們有多少個“門神”呢? 我們的金融系統并不完善,金融制度也有缺陷。比如法規,這是系統中一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有了法規,很多問題根本就不是問題,但在政出多門的環境中,很多不是問題的問題就會重新成為問題。我們必須理解的常識是,金融資產本來就具有體系性。因此,無論怎樣優秀的“管家”,無論這些“管家”對專業問題有著如何透徹的了解,有如何充分的理由參與管理。在當今條件下,所有看似頭頭是道的解決方案都難以取得預想的效果。 道理很簡單,水已經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