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漁:話語沙塵暴比真正的沙塵暴更加惡劣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08日 11:01 紅網 | |||||||||
“拋開對人的作用性,沙塵暴在自然界中是有它特定作用的,沙塵暴可以凈化環境,給海洋帶去豐富的營養元素。”近日在華北電力大學舉行的“綠色大講堂”上,中國科學院生態專家王如松教授這樣說。 王教授一席話,立即在網上引發了一場“話語沙塵暴”。在筆者寫作此文時,洋洋近千條的“跟貼”,無一例外都是充滿敵意的聲音。戲謔、嘲諷、謾罵、人身攻擊,紛至沓來
說點沙塵暴的好處真的就是大逆不道嗎?不管是從“事物都有兩面性”的哲學角度認知,還是從“有百害必有一利”的民諺立場出發,我們都可以說,王教授只是從專業的角度陳述了一個“事實”,盡管這只是“部分的事實”。而陳述一個“事實”有錯嗎? 顯然,王教授陳述事實并沒有錯,錯就錯在他在一個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陳述了一個“錯誤的命題”。說這是一個“錯誤的命題”并不是說這個命題本身是錯誤的,而是說在沙塵暴肆虐京華的大背景下,王教授沒有知趣地大談特談沙塵暴的壞處,反而“拋開”這一點,贊美起沙塵暴的好處來了。這種反其道而行之,甚至是避重就輕的言論,無疑是他招致普遍性攻詰的罪魁禍首。 我愿意把這一事件看作是“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之間的沖突。毫無疑問,“沙塵暴”已經被人們先入為主的認定為“壞的東西”,這是價值判斷。而“沙塵暴的好處”則是一個事實判斷,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而一個普遍的社會心理是,價值判斷往往成為統攝一切的一切,從而遮蔽了事實判斷的意義。在這種非此即彼的社會心理的蠱惑下,人們已經無法容忍有人對已經蓋棺論定的“壞的東西”,發表自己的“異見”,哪怕是它的一點點好。如果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王教授的今天就是他的明天。 在談到希特勒的繪畫功夫時,海德格爾說,“魔鬼的優點也是優點”。我并不認為這是海德格爾在為這位殺人無數的戰爭販子辯護,海德格爾所秉持的顯然是“價值判斷并不能遮蔽事實判斷的光輝”的立場。同理,今天,我們也不能想當然地認為王如松教授說點沙塵暴的好處就是為沙塵暴辯護,他只是陳述了一個價值判斷之外的事實,僅此而已。任何無限上綱的抨擊謾罵,都會造就比真正的沙塵暴更惡劣的“話語沙塵暴”,把思想的田園侵蝕成荒蕪的沙漠。 (稿源:紅網) (作者:張若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