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國英:讓有條件的農民工在城市買房子住下來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07日 15:55 南方都市報 | |||||||||
中國觀察之黨國英專欄 最近,國務院研究室公布了中國農民工問題調研報告,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正如這個報告所講,以跨地區、跨城鄉流動為基本特征的農民工現象的確成為促進我國改革走向深入的重要因素,未來一個時期這個因素還將在我國改革中具有重要意義。農民工現象本質上也是我國人口流動的現象,是勞動力資源在空間上的一個調整。從這種宏觀視角看,我們在涉
農民工問題的關鍵是農民進入城市、進入發達地區獲得工作崗位后,工資水平低,買不起或租不起城市的規劃區住宅;或者即使能買得起、租得起規劃區住宅,也因為戶籍門檻的存在使農民難以在少數大城市或東部發達地區住下來而成為當地居民。要沒有這種情景,我國也不存在所謂農民工問題。勞動政策本來應該城鄉統一,不應該有單獨針對農民的勞動市場政策。 上億勞動者在城市或發達地區工作,但卻不能成為當地居民,不得不將自己的家安在家鄉,長距離地在家鄉和工作地之間定期流動,這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生活的一大景觀,并為世界各國所僅見。這一現象的直接危害是降低了宏觀資源配置效率,加深了社會不和諧的程度。兼業農民遠在外地工作,但在家里造房,在農村形成大量住房空置的現象,其總價值可達數萬億元人民幣。這種資源配置上的浪費還在累積。兼業農民的流動性還影響雇用企業的穩定經營,增加了企業的風險,這兩年這個問題已經越來越突出。這種現象造成城市常住人口兩種身份集團的社會隔膜,與建立和諧社會的原則相去甚遠。已經出臺的許多政府政策有助于改善兼業農民的境遇,但還不足以使這個問題得到根本解決,哪怕是在較長一段時間里逐步解決。 兼業農民的工資低,看起來是由勞動市場的均衡決定的,但市場均衡的背后有監管和政策因素的影響。如果兼業農民每月不是勞動26天,而是21天,每天勞動不是11小時,而是8小時,那么,至少需要增加50%的兼業農民才能完成現在的工作,這意味著新的勞動市場的均衡將是工資水平更高的均衡。此外,勞動力市場的不統一還表現在兼業農民從事的行業一般是高度競爭的行業,而城市原住民從事的行業多少具有壟斷性,這也會影響到兼業農民的工資水平。改變這些情況顯然需要更深入的改革和更有力度的監管。 兼業農民買不起城市規劃區的住房(單元房),除了工資水平低的原因外,還有其他因素起作用。規劃區的房子似乎都比較大,有一度甚至有了200平米以上的“經濟適用房”。政府對購買一套80平米以下的房子能不能給予稅收優惠?能不能通過農村土地產權改革創造和提升農民土地財產權的價值,使農民在出售5畝農村耕地財產權而換來占地0.05畝的一套單元房?解決這些問題要深化改革。 就業機會大城市多,小城市少,與產業政策和城市規劃政策有關。現在走到一些小城市、小縣城,感到街道空曠,背后的問題則是地方產業的空洞化。這些問題的產生與全國性產業布局政策有關,也與大型城市住宅發展規劃實施的弊端有關。廉價勞動力在城市有比較低的生存成本,資本便樂得在大型城市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這些產業也自然不會轉移到小城市去。大城市應該嚴格規劃,適度提高勞動力在大城市的生存成本,使得資本只能在小城市找到相對廉價的勞動力,才能使相關產業轉移到小城市去。大城市的規劃如果是一紙空文,以致違章建筑四處蔓延,必然塑造一個“大而全”的經濟,農民兼業者也不能在大城市真正“住”下來。 如果兼業農民買得起或租得起住房,但卻不能取得大城市或發達地區的戶籍,則與體制弊端有關。退一步說,如果農民兼業者在城市買得起標準的規劃區單元房(簡稱“標準住房”),能不能取得戶籍居民資格?中西部農民在東部長期做工能不能取得戶籍?現在的體制之下自然是不能的。什么城市或地方越是能吸引農民兼業者,戶籍取得就越難。我不贊成戶籍是個“假問題”的說法。說戶籍問題已經不存在,只在縣以下地區才是對的。最新的政策還是回避了戶籍改革問題。其實解決這個問題在技術上并不難。在嚴格城市規劃和完善人口管理信息系統的前提下,可以實行以獲得城市標準住房(各地可自行確定標準)為依據的戶籍登記制度。自然,這方面的改革也需要深化。 中國農村改革需要兩方面的大手筆,一是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大調整,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農村,二是加速城市化的步伐,加快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讓一部分有條件的農民兼業者在城市住下來,積極創造條件逐步消除“候鳥”式的農村勞動力流動,使農民就近兼業成為兼業的常態。前一個改革大手筆已經出臺,但后一個還沒有出臺。后一項改革要復雜一些,涉及到土地制度、勞動制度、產業政策、城市規劃管理和戶籍登記制度等。這項改革不完成,前一項改革也會受到制約,因為我們的財政要“無償”支持9億人口的公共服務系統,必是小馬拉大車,終究會有拉不動的時候。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專欄言論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