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改制爭論中專家的常識性錯誤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25日 14:24 南方都市報 | |||||||||
經濟人之蘇振華專欄 國企改制過程中是否存在國有資產流失現象,是最近幾年的熱點話題。如果說網絡上的評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意,則民意幾乎是一邊倒地認定國有資產嚴重流失;與此同時,有一批經濟學者對此堅決予以否認。真相到底如何,爭論遠未停止。最新的報道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新近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總體來看“國企改制過程中并不存在明顯的國有
從這則短短的新聞透露的信息中,可以判斷這是一份技術性很強的報告,由于報告并沒有全文發布,目前還無從對報告的科學性做出全面的評估。但從報告的執筆人劉芍佳博士的相關發言中,大致可以看到這份報告包含了兩個關鍵性觀點和一個研究結論。觀點之一是,“大部分國有產權全部轉讓改制的企業所支付的價格,實際上與企業凈資產評估價值相當”。觀點之二是,“判斷國有資產是否流失,要看轉讓后,長期來看是否能夠創造利潤、稅收以及就業機會是否增加”。我猜測,這份報告是基于以上兩個關鍵性的判斷標準,通過實證調查得出了“絕大多數”國企改制并不存在資產流失的研究結論。 國有資產是否流失,需要一個判斷標準,標準選得不同,會得出不同的結論。網民認為國有資產流失嚴重,是基于生活常識的判斷。對于這份技術性的研究報告,我相信其研究邏輯一定是可信的。因為報告的執筆者劉小玄和劉芍佳的專業素養是不容置疑的,他們在國內最權威的經濟學刊物上發表了大量的嚴肅論文。但就報道表明的兩個核心觀點(我將其理解為研究的理論假設)來看,卻大可質疑。以是否按照凈資產值轉讓國企股權和國企改制后的效益是否得到提高,作為改制是否存在資產流失的判斷標準,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判斷國有資產是否流失的終極性標準,只能是國企股權的轉讓價格是否合理。但什么樣的價格才能夠被認定是合理的?一般來說,某種商品或某種資產的合理價格應該是多少,根本就沒有一個公認合理的客觀判斷準則,因為不同的人對同一種商品或資產的價值,其判斷是不一樣的。商品的合理交易價格只能通過充分自由的競爭來認定,不同的買家根據商品能給他帶來的滿足程度,報出一個他愿意接受的價格,出價最高的人才能獲得購買資格,由此形成的價格才是大家都必須接受的合理價格。就此而言,凈資產值根本不足以作為成交價格是否合理的判斷標準,這是基本的財務常識了。 百度公司去年在美國納斯達克市場首發上市時,每股凈資產值是1.01美元,上市當日的發行價是27美元,收盤價為122.54美元。試問,我想以每股1美元購買百度的股票,李彥宏會賣給我嗎?當然,或許可以認定百度是在美國上市的網絡公司,是特例,美國人錢多人傻,不足為信,國企的買賣價格應該與之不同。那么可以看看國企股票在中國市場上的買賣價格是多少。在大陸上市的國有企業,股價遠高于凈資產的比比皆是,也不提了,大陸市場是不規范的市場,可以認定是“炒作”的結果。但在香港上市的中國移動的每股凈資產是13.75港元,4月24日的收盤價是44.85港元,市場成交價也是遠高于每股凈資產值,國資委能以13.75港元的價格將股份轉讓給老百姓嗎? 報告的核心觀點之二,以國企改制后業績是否增長來判定轉讓價格是否合理更是南轅北轍。的確,在資產定價理論中,未來收益是定價的重要基礎。但未來收益越高,則只能說明轉讓價格必須更高。若是國企高管們以低廉的價格購買了一家盈利前景良好的企業,只能說是高管們撿了一個大便宜,但對國家來說,則是明明白白的國有資產流失。 判斷國企改制過程中是否存在資產流失,須看國企改制的過程是不是公開公平,其制度上的要求就是任何買家都可以參與競買報價,這是判定是否存在資產流失的唯一準則。中國國企的MBO,實際的操作過程是“高管”們通過形形色色的“渠道”與“有關部門”商定了一個購買價格,在公眾看來全然就是一個私相授受、暗箱操作的過程,如此改制,無論其成交價格幾何,均可認定其中存有國有資產流失。網民們對改制的質疑,無非是從常識出發認定改制過程是不公正的。接受了良好專業訓練的專家們當然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可令人費解的是,在一份技術上可能是無懈可擊的報告中,專家何以犯下如此低級的常識性錯誤? (作者系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經濟學博士) 專欄言論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