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不是過熱也不是通縮 中國經濟將會滯脹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11日 11:53 《中國投資》 | |||||||||
目前中國經濟既不可能再次走入過熱,也不可能走入通縮,而是會進入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經濟運行狀態——“滯脹”。 防滯脹成為宏觀經濟主題 對于2006年中國經濟走勢目前仍有爭論。
在以往的經濟周期中,如果消費增長率在10%以上,投資增長率在20%以上,出口增長率在30%以上,一定會導致經濟出現全面過熱,但去年卻不是如此,在這種“一、二、三”的格局之下,我們卻看到了CPI、PPI指數下滑,企業利潤下滑和一些生產資料價格大幅度下跌的情況。 有些人用以往經驗看問題,認為需求過大的危險仍沒有過去,因此在2006年仍需要堅持防止經濟過熱的宏觀調控措施;有些人根據去年物價指數和企業利潤的下降趨勢,認為中國經濟將會逐步進入通貨緊縮,因此主張把擴張需求放在更重的位置;有些人則因為兩派意見都有道理,主張要“雙防”。總之中國經濟在2006年似乎進入一個十字路口,似乎既可能再次進入過熱,又可能進入通縮。 筆者認為,目前中國經濟既不可能再次走入過熱,也不可能走入通縮,而是會進入一種前所未有的經濟運行狀態——“滯脹”。“滯脹”是指在經濟增長率下降的時候卻出現物價上漲,這與去年高增長、低通脹的狀態恰為相反,因此是一種很不正常的情況。 說“滯”,主要是因為生產過剩。在“一、二、三”的格局下還能出現物價下跌和企業效益下滑,只能說明本輪經濟周期已進入大量產能開始釋放的階段。2005年是一個轉折年份,因為在這一年出現了在總需求高增長的同時供給增長率更高的情況。按照5年投資周期,2007年是產能集中釋放的時點,但在2005年先期建設的部分項目開始投產,2006年的產能釋放規模會更大,到2007年則會進入高峰。如果這個判斷正確,2006年就會延續2005年部分生產資料價格下跌、利潤萎縮的情況,而且會更嚴重。更值得警惕的是,商品價格與利潤的下跌,會嚴重打擊投資人的積極性,一部分項目可能會被停、緩建,投資的增長率就可能會出現明顯下降。2004年下半年在宏觀調控的壓抑下,累計城鎮投資的環比增長率9~11月分別為18.2%、14.5%和13.1%。而2005年9~11月分別為18.4%、14.5%和13.4%,對比2004年三季度以后的投資環比增速,二者的下降趨勢乃至幅度都是一致的! 投資需求增長開始回落還可以從貸款,特別是與投資需求相關最緊密的中長期貸款的增長趨勢中得到印證。2003~2005年的貸款增長率分別為21.1%、11.6%和9.8%,其中特別能反映投資需求的中長期貸款增長率分別是30.3%、21.0%和14.0%,表現出明顯的下滑曲線。從當年新增中長期貸款額情況看,2005年為10753億元,僅是2003年新增額的73%和2004年81%。由于固定資產投資指標反映的是當年投資完成額,而中長期貸款指標則更多地反映未來會發生的投資,因此雖然去年的投資增長率仍然很高,但貸款走勢已經可以反映出未來的投資需求增長開始下降了。 如果投資需求下跌而產出大量增長,總需求的增長就會進一步落后于總供給的增長,其結果是2006年生產過剩的情況比2005年更嚴重。這種情況必然導致經濟增長率下降和主要產品的價格與利潤下跌幅度更大。如果到2007年集中的產能才全部釋放,則到2007年末中國經濟的增長率將會走出一條逐步下滑的曲線,這就是“滯”的道理。由于“滯”會壓抑住新的投資需求,而巨大的產出能力又不可能在1~2年內被消化,所以經濟增長的相對停滯應該不會是僅僅出現一兩年,而是可能持續3年時間甚至更長,即中國經濟可能要到“十一五”末期才會再現目前的經濟增長率水平。 既然未來2~3年的經濟走勢是供大于求,從物價形勢看,照理說應該是進入通縮,那為什么又會“脹”呢?這主要是因為糧食與食品的價格走勢。首先,食品在目前的CPI中占有很大權重,2003年以來的物價上漲就是食品且主要是糧食漲價帶起來的。其次,去年盡管農業又獲得了大豐收,但與國內總消費相比,仍低了2000萬噸左右。近15年來,中國每次糧食增產,都是大約在2~3年內增產1000億市斤,而2004~2005兩年的累計糧食產量增長已經超過了這個水平。今年能否繼續保持糧食產量的增長是個疑問。在“十一五”期間,中國將迎來一個人口增長的小高峰,5年內大約會增加5000萬人口,按人均400公斤的需求量計算,大約要增加2000萬噸糧食,如此連帶目前的進口水平計算,占世界糧食可貿易量的比重就會上升到1/5。從中國鐵礦石進口的經驗看,當大宗產品進口量超過世界可貿易量的20%以后,進口價格就會明顯上漲。總之不論是進口價格推動還是國內供求缺口的原因,估計從今年開始,糧食及食品價格又將會進入到一個新的漲價周期了。根據最新統計數據,去年秋糧上市后部分地區的糧價已經出現了微弱漲幅,這種情況在今年應該變得更明顯,從而成為推動CPI指數上升的主要動力,并且可能會在“十一五”期間成為常態。由于生產過剩的進一步發展,今年主要生產資料和部分工業消費品的價格還會繼續走低,但糧食和食品價格指數則可能出現拐點性變化,兩邊對沖的結果仍可能是CPI指數的上漲幅度超過去年,但到2007年糧價和食品價格的上漲將會開始明顯,“脹”的情況就會突顯出來了。 此外還有石油等其他大宗進口產品的價格仍可能繼續上漲。近幾年來,國際初級產品市場的價格越來越受到國際投機資本的左右,而美元由于“雙赤字”問題也變得越來越不穩定,國際投機資本因此而愈加不敢涉足美元資產。美國政府所舉行的2006年首場美國國債拍賣會,居然沒有一個國外投資人敢進場購買,一向受海外投資喜愛的美國長期國債近來也遭到拋售,以至于30年期的國債收益率最近已經下跌到與2年期國債僅相差1個基本點。由于目前國際游資規模相當龐大,如果美國這個世界最大的資本市場已經不能吸納資金,則今年乃至往后一段時間內,國際投機資本對大宗期貨商品的沖擊會更加厲害,這樣就會使中國的初級產品進口價格抬升,成為在未來幾年推動中國PPI指數上升的動力。而當工業品和食品價格都出現上漲趨勢的時候,通脹勢頭就會更加顯著,這就是“脹”的道理。這種類型的通脹,顯然不是由于總需求過大,而是源于結構型和輸入型通脹。 因此,“滯脹”會成為2006年乃至今后一段時間里的主要趨勢。這對中國經濟來說絕不是好事,也是中國宏觀調控沒有遇到過的情況。 從宏觀調控看,治“脹”與治“滯”之間還有一定的矛盾沖突。解決物價上漲問題需要緊縮需求,而防止經濟增長率滑落則需要擴張需求。“脹”是客觀趨勢,防不了,也不太好治,但“滯”的原因主要是國內需求水平低,因此治理“滯脹”的重點不在“脹”而在“滯”,最重要的措施就是要擴大國內需求規模,保住了一定的需求規模,經濟增長率就不會太低。這種增長是需求的增長而不是供給的增長,即表現為消費的增長可能會大大高出工農業生產的增長速度,表現為儲蓄率的下降和為大量進口糧食與其他初級產品而發生的國家外匯儲備下降,但同樣會推高經濟增長水平。美國近10年來就是在需求增長大大高于供給增長中,實現了顯著高于歐、日的經濟增長率。只要經濟增長率保持在一定水平,居民的實際消費水平就能穩步提升,即便物價上漲率較高也不可怕。因此,不能把解決通脹問題放到保持經濟增長率之上,顛倒了主次矛盾的位置。 在實施各種擴大需求措施之后,“保七爭八”可能應成為宏觀調控所追求的目標,但也要為可能降到6%左右做好應對準備。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研究員 王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