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旭初
近日在上海舉辦了跨國采購洽談會,“伊拉克重建采購團”和美國“新奧爾良重建采購團”作為大買家,吸引近千家中國企業蜂擁而至。然而,對國際商業規則的無知加上企業之間的無序競爭,卻讓眾多中國供貨商空手而歸。(《新華每日電訊》4月2日)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這是全球的共識,我們自己為之自豪。慕“世界工廠”之名而來的伊拉克采購團帶來了總額逾10億美元的采購清單。去年經受颶風襲擊的美國新奧爾良也是大買家。然而面對巨大的商機,我們這個“世界工廠”的許多企業卻不僅未能把握機會,反而弄巧成拙甚至出乖露丑。一家美國客商看中了南京一個家具生產企業的產品,質量、價格都令其滿意,希望進一步進行商業談判。急于成交的這家企業,竟然馬上亮出了4.2折的價格。然而美方在“大跌眼鏡”之余,甚至懷疑到這家企業的誠信,遂決定放棄合作。
還有不少企業既不懂也不遵守國際商業規則。在與外方洽談交易過程中,不守誠信,定價隨意,爭相降價,互相挖墻腳;還屢屢嘗試繞開中介機構,與外商“私下交易”,向外商表示,私下交易可以省去中介費用,外商聽后拂袖而去。
“內戰內行,外戰外行”,這是國內企業多年的軟肋。因為這個軟肋,國內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沒少吃虧,沒少碰到尷尬。然而今天的情況再次警醍我們,這個軟肋依然軟得很。因為這個軟肋,不僅送上門來的鈔票也沒賺成,而且讓中國企業在外商眼中的形象、信譽掃地,把商機釀成了危機。與國際慣例接軌,這口號倒是喊得響遏行云,一到真的接軌時,卻就脫軌、出軌了,這弄巧成拙的教訓,確實該汲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