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陸蔚峰
近兩年來,我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均超過500億美元,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國之一,而外資流入的主要方向就是國有經濟。如何看待地方政府在外資并購國企中的作用,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些重大外資并購國企項目都是由政府推動的。有一種觀點認為,按照產權清晰的要求,應該按照政企分開的要求,讓政府退出和外資并購國企,消除外資對產權不清的疑慮。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恰恰沒有認識清楚國有企業的雙重屬性。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具有兩重性。作為一般的企業,它具有營利性;而在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下,它又具有社會性。國有企業的特殊的社會性來源于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由于市場經濟具有功能缺陷,客觀上需要政府對經濟運行進行干預,而政府干預的手段之一就是投資組建國有企業,實現對特定行業和領域的干預。這也是一些市場經濟國家都普遍存在國有企業的重要原因。
國有企業的社會性也決定了它具有特殊的社會功能,如實現資源在全社會范圍內的優化配制,進行戰略開發和促進技術進步,以及控制國民經濟命脈,保障國家經濟、政治和軍事安全等。因此,主張剝離國有企業的社會功能,把國有企業等同于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唯一目標的一般企業的觀點,是同國有企業的性質相違背的。
事實上,國有企業的特殊性也決定了政企是難以分開的。在政府一身二任、政企不分的情況下,必然會導致政府與企業這個委托代理關系中出現政企不分。顯然,國有企業的特殊的社會屬性就是政企不分的根源。
至于政府推動外資并購國有企業而言,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對政府來說,應當謹慎地選擇允許外資進入的行業,在國民經濟的關鍵領域和關鍵部門,實現對國有企業的控制,保持政企不分的狀態,這是發揮國有企業的社會屬性所必須的;在一些可以放開的領域,允許外資進入,促進國有企業的保值增值,發揮國有企業的一般營利屬性。
那么,如何看待地方政府互相拼殺和提高外資優惠待遇的行為呢?目前,許多文章對地方政府的行為提出了批評,認為地方政府不應擅自給予外資超國民待遇,這也損害了國有企業的權益,并造成了不平等競爭的政策環境。但筆者認為,地方政府的這種行為有其必然性。
因為,這是解決國有資產主體缺位的必然要求。由于地方政府同企業的關系更加緊密,對企業的了解也更加深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有資產出資人"缺位"和"虛置"的現象。從這個意義上講,地方政府履行出資人的職責,推動外資并購國有企業是一種進步。至于地方政府濫用優惠政策的行為,也應該在這個背景下給予評論。
但是,我們也發現,在外資并購國有企業中,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存在著不同的利益取向。例如,在國有企業產權流動問題上,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對成本-收益的評價就會不同。對中央政府是成本的,對地方政府來講可能恰恰就是一種收益。外資并購國有企業后,由中央國有企業轉變為無主管部門的企業,企業與地方政府的經濟關聯性就會增強,對地方政府是一種收益。再比如,財稅收益在中央與地方的重新分配,對地方政府肯定帶來收益,裁減冗員對地方政府是成本和負擔,國有資產流失,對地方政府來說不是成本。因此,在外資并購國有企業過程中,不同的利益機制決定了地方政府有更大的積極性。
因此,如果改革繼續朝賦予地方政府出資人資格的方向發展,并且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機制沒有改革,評價地方政府官員的科學評價體系沒有建立,那么,地方政府爭相提高優惠待遇,吸引外資的做法不會得到根本性的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