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甘林
2005年,當同學們都在為讀研、進名企或出國留學等忙碌時,畢業于清華大學的河北籍青年徐華歐卻遠離了都市的繁華,帶著對未來新農村的憧憬,只身來到甘肅省臨洮縣一個偏僻的蔣家山村,開始了支教、支農生活,送技術送知識。可是,滿腔熱情的徐華歐一住進村子,一些村民就把他當成了搖錢樹,頻頻開始向他伸手要錢。徐華歐解釋說:“我沒有
錢,但我可以給你們技術,可以給你們帶來文化。”但他聽到的回答卻是:“我們不要技術,不要文化,我們只要錢。”(3月23日《蘭州晨報》)
古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話誰都知道很有道理,因為救窮救得了一時,救不了一世。只有幫助貧困地區的人們學到文化,學到能夠養家糊口的技術,讓他們開闊眼界,才能從根本上使他們擺脫貧困,走向富裕。而一些村民之所以把徐華歐當成了搖錢樹,我以為,這并不是他們目光短視,我們也不能一味責怪農民們愚昧,而是由于多年來,在這塊缺水,黃沙彌漫的貧瘠土地上,他們雖然辛勤勞作,但所收無幾,貧窮使他們志短,使他們看不到希望。再加上,付出了勞動卻難以拿到酬勞,窮怕了,酬勞也被拖欠慣了,這就更使他們心灰意冷。
比如,2001年春,蘭州市七里河百合公司與蔣家山村村民簽訂了一份關于種植百合的合同,但到了2003年百合收獲的時候,七里河百合公司并沒有按照合同的規定完全支付農民的租地款和工錢。在數次索要無果的情況下,村民們找到了徐華歐。無奈之下,徐華歐到報社反映此事。又如,村民楊增同共有4個孩子,老大和老二2005年同時考上了大學,三兒子現在讀高一。為了供孩子們上學,楊增同靠貸款、借債勉強支付了孩子們的學費,如今眼見貸款期限將至,來年的學費又無著落,急得楊老漢直掉眼淚。對此,徐華歐答應將楊增同老人的情況向“西部陽光行動”總部匯報并想辦法募集學費。
我以為,農民很注重實際這是有歷史淵源的,責任不全在他們。村民不要技術只要錢,或許只是局部現象,但它提醒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從政策、技術、項目和資金上扶助農民是必要的,把國家扶貧、扶教、養老和醫療政策優惠及福利真正落實到村、到組、到戶、到人,使他們享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與好處,也是非常關鍵的。但我們更應清醒地看到,幫助落后地區的農民擺脫目光短視和愚昧束縛的任務更艱巨,也更有意義。扶貧先扶志,把新農村建設,把致富奔小康的希望與信心注入農民們的心里,把他們心里的那盞燈撥亮才是當務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