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警惕劉國光先生給老百姓描繪的烏托邦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1日 09:02 每日經濟新聞 | |||||||||
葉檀 每經評論員 劉國光先生是著名經濟學家,在最近這場關于經濟發展與經濟學教育路徑的大討論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成為計劃派的“強心針”。正如筆者所料,由貧富差距發端的討論,一旦得出市場化是罪魁的結論,那么,通向計劃之路的大門又將打開。
果然,劉國光先生的團隊出場。從市場的失效論證到計劃的必要,雖然有極端與溫和之分:極端派主張全盤計劃,溫和派主張以計劃彌補市場之不足。兩者殊途同歸:因為溫和的計劃派實際上很難劃分政府到底在什么地方有必要出手調控資源,而從方法論而言,一旦主要資源由計劃配置,那么,隨之而來的必定是計劃路徑的擴大。 由于溫和派的觀點包裹著理想的糖衣,更易于被大眾所接受。劉國光先生設定的計劃定義是:“在堅持市場取向改革的同時,必須有政府的有效調控干預,對市場的缺陷加以糾正,有必要的計劃協調予以指導”,并將市場的作用限定于五個方面,主要用于療治市場的負外部性。 誠如劉國光先生所言,作為經濟制度的“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制度前提下的“計劃調節”不能混為一談,但計劃對于市場競爭、資源配置的干涉,也不應該與政府對于社會中所應該承擔的責任混為一談。計劃的含義只能立足于社會資源的配置方法,而不應該將外延無限擴大,若非如此,計劃將成為一切有序的社會經濟現象的代名詞。 如利用央行調節總需求、總供給,我們不能說運用利率手段進行調控的美聯儲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同樣,我們也不能將政府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給予弱勢階層最低生活保障視作計劃的成果。劉國光所主張的“計劃”多數屬于政府應盡的維護市場、建立社會基本規范與基礎設施的職責,是政府作為“守夜人”的份內之事。正是在此意義上,社會需要政府,因為如果沒有一個保障公平競爭、并能有效扼制負外部性的法律框架,市場就無法正常發展。 我們需要一個明確的答案,即資源配置主要應該是由市場競爭決定,還是由行政計劃決定?為什么?很可惜,劉國光沒有給予我們明確的答案,他給我們上了一份由兩種風馬牛不相及的原料摻雜在一起的夢想大餐。 一些人相信有一個理想方案,即以市場為主,而由計劃對市場力所不逮之處進行調節。這一美妙的理想境界由于無法實現,因而是虛弱的。 到目前為止,人類并未找到一個很好的渠道將市場與計劃捏合起來,使資源配置處于絕對合理狀態,人與人之間處于絕對平等狀態。正如歷史經驗已經昭示的,當我國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急于完成趕英超美的理想、集全國資源進行偉大的烏托邦實踐時,經濟反而陷入了巨大的災難。從現實來看,維持市場公平競爭所急需的反壟斷法遲遲無法出臺,這里面既有政府部門之間的利益角逐與觀念分歧的成份,有國外壟斷公司的游說,不可否認,由計劃安排而誕生的大型壟斷國企也“功不可沒”。 1945年4月22日,20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之一哈耶克應邀與芝加哥大學的兩位贊同計劃的教授,在NBC廣播公司的節目里公開辯論。哈耶克明確區分了政府職責與計劃配置資源之間的本質區別,并指出在資源配置的意義上,由計劃取代企業將導致可悲的結果。雖然當時兩位“計劃”教授聲勢逼人,但到目前為止的歷史證明,哈耶克并非浪得虛名。 |